廖宏祥觀點:潛艦國造與國艦國造的迷思

總統蔡英文(中)大力推動潛艦國造。(總統府提供)

對企業來説,過去的實績是其未來表現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也是政府公部門在招標時考慮的因素之一。如果一個企業在沒有相關領域與規模的經驗,將會因爲不符資格而無法參與競標。

但是,民進黨政府卻在2017年將總價超過4800億元臺幣的潛艦合約,授予過去在此領域完全沒有實績表現的台船公司。雖然支持者會説,國防工業不能與一般產業相提並論,但世界上許多國家能自己研製戰機,但是能獨立設計潛艦的國家卻屈指可數。台灣在並未具有設計與製造柴電潛艦經驗的外國政府支持,且得到國外大廠明確技術移轉的承諾,就貿然進行投資,其風險可説高到無法想像。

「潛艦國造」每艘造價是同級潛艦兩倍

由於台灣完全沒有任何潛艦次系統的設計與製造經驗,因此每艘柴電潛艦的單價超過其它國家同級潛艦的兩倍,更與美海軍維吉尼亞級核動力攻擊潛艦單價相差不遠。

更糟糕的是,台船的系統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有待落實,所評估的「技術就緒指數」(TRL)亦不可靠。例如台船設計製造的玉山號萬噸船塢運輸艦,號稱有「匿蹤設計」,卻處處有商船特徵,商規軍用的外行設計錯誤嚴重,戰時功能堪慮。

20220122-相較於潛艦國造等風波不斷,現處於艤裝階段的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見圖)相對低調,近期僅立法院要求國防部評估該艦搭載三軍直升機的可能性,短暫在檯面上出現。(取自軍聞社)
台船設計製造的玉山號萬噸船塢運輸艦,號稱有「匿蹤設計」,卻處處有商船特徵。(資料照,取自軍聞社)

而國防部也從未對潛艦案,執行「獨立驗證和確認(IV&V)」以降低技術風險,執政黨更以機密爲由抗拒第三方監督,成爲不折不扣的「黑盒子」。

更何況,潛艦下水並不是完工,而是更大挑戰的開始。澳洲的柯林斯級潛艦,當年風光下水後,才發現焊接工法錯誤,主機大軸、槳葉設計不良。台灣以為潛艦下水就是大功告成,是很大的誤解。

解放軍可能也因此認為台灣的「潛艦國造」風險極高,成功可能性微乎其微,難怪北京並未像以往高分貝抗議其它國家對台軍售一樣,阻擾外國公司技術支援。他們似乎樂見台灣浪費寶貴的國防預算,在「潛艦國造」的無底洞內。

不需彌補潛艦差距

主張「潛艦國造」的人,或説台灣和中國的潛艦數量之間存在巨大差距。但即使台灣可讓8艘新潛艦下水服役,台灣與中國間的潛艦差距也無法彌補。

與美國海軍的 66 艘潛艦相比,解放軍海軍在2030年前預計將有 76 艘各種類型的潛艦。這是他們對美軍「反介入和區域拒止(A2/AD)」戰略的一環。據報導,解放軍的新型柴電潛艦 039C/D 非常安靜,可對水面艦造成重大威脅。

中國海軍039A型(元級)傳統動力潛艦。
中國海軍039A型(元級)傳統動力潛艦。 (取自網路)

在2005年,瑞典哥特蘭級潛艦對當時新服役的美國雷根號航母戰鬥群,進行一系列模擬攻擊。哥特蘭級是世界上第一艘配備斯特林發動機絕氣推進系統(AIP)的潛艦,該系統使傳統柴電潛艦能持續數周在水下潛航,不需上浮換氣避免被發現。在該演習中,哥特蘭號運用至今仍極度保密的戰術,多次發動模擬攻擊,而美海軍反潛武力卻從未發現該潛艦。這表明先進的柴電潛艦可以嚴重威脅高價值的水面艦。

國艦國造以卵擊石

這就讓人質疑為什麼台灣在面對龐大的中國潛艦部隊時,卻在「國艦國造」的口號下,擴大建造反潛與防空能力有限的水面艦?在解放軍如下水餃般的建造戰艦時,台灣竟然跟進的智慧在那裡? (相關報導: 揭仲專欄:國造潛艦不會只有30年前戰力,但仍面臨4大考驗 更多文章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國自 1960 年代以來就擁有大量成熟的各型反艦巡弋飛彈。今年4月烏克蘭在烏俄戰爭中擊沉俄羅斯黑海艦隊的旗艦莫斯科號,也就是透過無人機偵知目標後,即使齊射少量反艦飛彈,也可對水面艦造成極高殺傷率。而解放軍除反艦飛彈外,更有大量無人機;其電戰能力提升,透過台方軍艦的電波外溢,就能標定位置,造成極大的威脅。

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飛彈巡洋艦「莫斯科號」(Moskva)(AP)
今年4月在烏俄戰爭中,被烏克蘭擊沉的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資料照,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