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開始改變,一杯有機茶的故事:《農產加工不只醬》選摘(3)

茶菁採摘後,製作過程中攪拌的力道、溫濕度與時間,將決定茶的發酵程度。(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提供)

二代茶農鄭信忠曾擔任廚師,過去在山上是看到什麼就吃什麼。但隨著與慈心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某一天他和朋友發現一隻受傷的鹿,朋友想拿來做料理,卻被他擋下。陳善嘉說:「以前對他來講是很好的野味,一定會覺得賺到了。」鄭信忠卻將牠帶回家照顧,再送回動物園。

原本打算跟太太享受悠閒退休生活的陳陸合,因為意識到守護水源的重要性,除了自家茶園,還租了很多慣行茶園來做有機,盡力維持土地的純淨。

茶農如此,來茶園幫忙除草、採茶的阿嬤們也有了轉變。陳善嘉說:「慣行茶園不會像有機茶園有毛毛蟲、蜜蜂等。剛開始來的時候,她們也會排斥。常常有阿嬤被叮,她們現在已經免疫了,擦完藥還是繼續採。」

在慈心工作人員和茶農的共同努力下,合作茶園免除了化肥及農藥的危害,收成的茶葉則運往慈心淨源茶場。

坪林多為手工採茶,須仰賴大批有經驗的採茶工幫忙。慈心協助招集採茶工,因此合作農友不用煩惱缺工的問題。但因應人口老化,也將漸漸改採機械採。(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提供)
坪林多為手工採茶,須仰賴大批有經驗的採茶工幫忙。慈心協助招集採茶工,因此合作農友不用煩惱缺工的問題。但因應人口老化,也將漸漸改採機械採。(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提供)

門外漢製茶已成氣候

有機茶葉若與慣行茶葉使用同一套設備製造,會有很高的交叉汙染風險;若要請茶農在家中另建置一套製茶設備,會增加茶農負擔。因此慈心在2009年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申請「有機茶輔導生產與有機農業推廣及技術交流計畫」,著手設立淨源茶場。

陳善嘉提起這段往事:「2009年四月份要採茶,茶場直到採茶前一天才把整個機器的安裝、電的配置弄好。我弄到早上三點才下山去。」旁人都說他的投入,完全不會讓人覺得他是義工。

茶場設立第一年,員工都沒有製茶經驗,余三和便協助製茶。隨著茶菁數量越來越多,第二年已經忙不過來,於是邀請其他的專業製茶師到場技術指導。在專業的教導和學習中,他們找到適合有機茶的製作方法。陳善嘉走水就會比較不順,影響香氣,他們的應對方法是加重發酵,做出有機茶的特色,也得到很多消費者的認同。

這批當初大家口中的「門外漢」,如今已成氣候,在近兩年的「有機包種茶分級評選會」中得到優異成績。2019年五月三十日新北市政府和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主辦的「2019有機包種茶分級評選會」中,淨源茶從35個參賽點數、十八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奪得六銀十銅。

在茶場中,我們還驚訝地發現兩位年約三十歲的年輕製茶師。

與所有居民共同守護土地的純淨

一位是對有機茶有興趣,因朋友介紹而投身製茶工作,有半年資歷。另一位負責製茶,也是茶場中唯一的焙茶師,製茶資歷六年;他說製茶要順著茶顯現的特質,再去除雜味等缺點。還與我們分享製茶過程的心情就像「母親在照顧嬰兒一樣。⋯⋯雖然有時候眼睛沒有一直看著小孩,但心還是掛念著。」談吐中透露那個年紀少有的成熟穩重。除了年輕製茶師的加入,也已經有六位有機茶農的第二代投入坪林茶產業。陳善嘉欣慰地說:「感覺越來越有希望了!」 (相關報導: 以為吃有機蔬菜就能防癌?醫師警告:海鹽、紅蘿蔔、菠菜、秋刀魚等「健康食材」都可能致癌 更多文章

淨源茶場為了開拓多元通路,除了坪林的包種茶之外,也製作球型烏龍茶,於里仁通路和各地茶坊販售。擁有歐盟有機驗證資格的慈心,也曾收到來自法國的訂單,讓他們思考拓展海外市場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希望未來能擬定多元的推廣管道,逐步達成「淨源計畫」的願景。陳善嘉說:「慈心來這邊,是希望有一天,茶農從種植到銷售都能夠獨立作業,因為我們不可能永遠在這裡,還有很多事情要推展。」

製茶師與我們分享茶葉風味的語彙,茶香有花香、果香等,花香可細分為:含苞待放、盛開的花.......,果香又分為青果、熟果等。(林寬宏 攝影)
製茶師與我們分享茶葉風味的語彙,茶香有花香、果香等,花香可細分為:含苞待放、盛開的花.......,果香又分為青果、熟果等。(林寬宏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