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是空軍宿舍,如今是實驗建築,未來還要變身「妖怪學院」?位於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Lab,下稱C-Lab),北側的A棟軍官宿舍,從去年3月起開啟了實驗建築計畫,改造原先的建築,成為讓植物與建築共生的半開放空間,不但讓老舊建築重獲新生,更可能是C-Lab園區改造計畫的縮影。
位於建國南路、忠孝東路、仁愛路之間的空軍司令部總基地舊址,如今由文化部主管,推動成為台灣當代實驗文化場C-Lab,自去年8月啟動迄今,初有成果,文化部長鄭麗君並於本月9日宣示,文化部已於去年底和經濟部、科技部,共同向行政院提出C-Lab第二期109到116年整體發展計畫,期盼在C-Lab建構「當代藝術」、「音像媒體」和「社會創新」三大中心,以一機構、三中心模式,打造台灣文化創新基地。
先天障礙多 C-Lab「以軟帶硬」模式慢慢磨
然而,空總園區內大量建築年久失修,21棟主要建物中,更有7棟建因耐震能力不足須拆除,此外由於過去軍方使用習慣,多數建築並未留下水電線路圖等資料,整復工程讓相關進駐團隊吃盡苦頭,加上土地尚屬軍事用地,多目標臨時使用計畫尚未經台北市文化局通過,諸多先天障礙,也讓C-Lab以獨特的「以軟帶硬」模式,先開放營運團隊,乃至藝術、社會創新團隊等「軟體」進駐,再視使用需求,逐步進行建築、設施等「硬體」的調整,不同於過去國內文創園區、文化場館,大多是先蓋好建築,再讓營運團隊、文化工作者進駐的模式。
位於空總舊址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許多建物年久失修,C-Lab以獨特的「以軟帶硬」模式,先開放營運團隊,文創工作者進駐,再視使用需求,逐步進行修復。其中某些建築還保留日式建築風格。(蔡親傑攝)
其中,最能用以彰顯「以軟帶硬」主軸,同時匯聚當代藝術、音像媒體、社會創新三大主軸於一身的計畫,便是由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陳宣誠,於A棟軍官宿舍進行的實驗建築計畫;位於C-Lab園區北側,與正義國宅只有一牆之隔的A棟軍官宿舍,後院滿滿的芒果樹,鄰近居民常到此處撿芒果、散步遛狗,陳宣誠主持的「負育群帶聚落」計畫,於去年3月至11月間進駐,針對舊宿舍空間進行改造。
不同港、韓先造地 C-Lab先聚集人再整復空間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Waag Society藝術與科技中心,設立於古堡內,致力研究文化與科技的互動,對於社會、教育、政府與產業等面向的影響,內設有工作室、工作空間供工程師、科學家、設計師及藝術家共同使用。龔卓軍認為,Waag其實沒什麼展示空間,而空總以建築來說,空間條件相當好,而亞洲其他較大的量體,像是香港的西九文化園區,或韓國的ACC(亞洲文化殿堂,Asia Culture Center),都是以先建造夠大的表演空間或展覽空間為訴求;空總保留了7公頃多土地,實驗建築計畫是對這塊土地可能的構造原則,先聚集人討論、做共創工作坊,之後工班再進來施作。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Waag Society藝術與科技中心,設立於古堡內,致力研究文化與科技的互動。(擷取自Google地圖)
對於計畫的施行,陳宣誠指出,當初剛進駐時,建築物有些壞掉部分,都有點危險,有傾倒的疑慮,團隊最初做的,就是希望這個計畫能開始把周遭復育起來,給予新的生命,並希望所有的材料,都能夠「從這裡拆除、從這裡開始」。
以此構想為基礎,陳宣誠帶領團隊,先於C-Lab園區內,開鑿一口十米、兩口三米深的井,進行初步的地質與水文研究,得知在15公分的柏油路面下,有1公尺左右為營建廢棄物,往下為3公尺左右黏土層,以此基礎,將宿舍前柏油路面,以長條區塊切割,並移植部分園區草皮,再於其間栽種樹木,「每一棵都有做澆灌系統,所以你看那個樹幹都濕濕的,24小時都在供水。」除了植物栽種外,也搭建了數個木造平台,以及一棟組裝式的實驗性移動建築,可供未來表演、論壇等需求使用,龔卓軍也指出,這裡也舉辦過國際建築論壇,其中有一次就是在平台上進行。
位於空總舊址的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許多建築年久失修。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陳宣誠帶領團隊進行實驗建築計畫,改造計畫中,陳將宿舍前柏油路面,以長條區塊切割,並移植部分園區草皮。圖為一格格切開的柏油路面與平台。(蔡親傑攝)
「我們是以空總做為開始點,思考這裡跟台北盆地的關係是什麼?」陳宣誠指出,因為這裡有非常大量的柏油路,所以造成很大的都市熱島效應,如果有機會讓這個空間的溫度降溫,是非常棒的事,搞不好會變成台北市中心降溫的心臟。
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陳宣誠帶領團隊進行實驗建築計畫,在初期先進行初步的地質與水文研究。(蔡親傑攝)
而對於A棟軍官宿舍本體,陳宣誠帶領團隊,先將一樓原先為窗戶的部分牆壁拆除,打造成半戶外的空間,「讓陽光跟水可以進來」,並建構可供工作、開會或展覽的空間,而原先牆上的磚頭,則鋪設於地面,空隙間鋪上麻布袋、椰殼粉等填充物,在植物學家的評估下,磚頭之間,日後也將長出植物。
讓植物生長,是負育群帶聚落計畫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陳宣誠以牆角牽出的紅線指出,他們將3個樓層地板打通一個小洞,再讓這條線穿過,之後估計藤蔓植物也將攀上線,穿越整棟建築生長。
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陳宣誠在執行實驗建築計畫,將A棟宿舍一樓打造成半戶外的空間,陳宣誠表示要讓「讓陽光跟水可以進來」。(蔡親傑攝)
而在實驗建築計畫中,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陳宣誠帶領團隊,將磚頭空隙鋪上麻布袋、椰殼粉等填充物,日後將長出植物。圖為廢磚再利用讓植物自然生長。(蔡親傑攝)
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陳宣誠,在A棟宿舍建築中央,打通牆面、搭建步道與平台,盼能達成內外穿透的連結。(蔡親傑攝)
來到頂樓,則同樣以木質平台,建構出可種植植物,同時也可供表演、展覽使用的空間,並以翻開柏油路挖出的營建廢棄物,做為堆肥。陳宣誠也藉此說明,宿舍前的柏油路並未整片大面積挖開,而是一小塊、一小塊逐步鑿開,是因空總現階段還是過渡期,「他還在思考下一步要做什麼事,我們第一個提出可能」,若柏油路全部挖開,底下廢棄物數量,現階段恐怕無法吸收。
針對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中,A棟軍官宿舍的實驗建築計畫,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陳宣誠,採用木質平台,將頂樓打造可表演、展覽使用的空間。(蔡親傑攝)
陳宣誠說明,團隊並不希望廢棄物運送到園區外處理,整個實驗建築的邏輯,「就是把東西移來移去,這些生態復育、種植物等的部分,都是希望現場的東西都是移來移去。」草皮移到原先的柏油路間種植,挖開的廢棄物挪到屋頂當堆肥,都是循著如此邏輯進行。
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陳宣誠的實驗建築計畫中,針對舊建材廢棄物不希望運送到園區外處理,希望能夠直接在現場使用。圖為廢土回收利用,將挖開的廢棄物挪到屋頂當堆肥。(蔡親傑攝)
廢建材加廢材再生 自製紙磚學問大
不僅是建築廢棄物,團隊進駐也將進駐至今的廢紙、瓶罐回收,以紙漿包覆鋁箔包、寶特瓶的方式,加工製成紙磚。陳宣誠說明,他們嘗試過很多紙磚的組合方式,已經找到最強的配方,因為紙磚要達到一定大小,結構強度才夠,若不加入寶特瓶等廢棄物,單單用紙漿構成,一方面磚會太重,另一方面是最裡頭的核心,無法完全乾透,加入寶特瓶、鋁箔包,不但能減輕重量、讓紙漿乾透,對結構強度也是有增加的,因為像鋁箔包,本身就是長纖維,都是有結構強度的。
製作的紙磚,如今已有300多塊,目前也於A棟宿舍二樓空間打造成「紙房子」,預估可以作為回音等聲音藝術的表現空間。陳宣誠談到,實驗建築計畫裡,還有包含採集計畫,找了不同故事、聲音方面的藝術家合作,像就有藝術家在走廊裡採集聲音,以走廊的聲音歷史做計畫。
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陳宣誠的實驗建築計畫中,除使用原有廢建材外,也進行生產紙磚,目前已完成逾300塊(蔡親傑攝)
「負育群帶聚落」計畫,已於去年暫告段落,其實,原本希望將整個宿舍區都進行改造,後來由於時間、預算等因素,才收斂於宿舍前半段,目前不會再蓋或增加,「在計畫上面來講我們已經做完了,我們時間用完了」,陳宣誠指出,硬體的建置暫告段落,剩下就待時間催化,「就是讓他這樣做生長,希望植物可以趕快長起來。」
宿舍區將變「妖怪學院」生產IP為發展目標
龔卓軍認為,過去一般博物館的妖怪展覽,可能標案出去就結束了,妖怪學院的構想,是希望把能量重新組合,提供更多創作者學習跟相互接觸平台,然後讓IP能被生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