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萬鈞觀點:後疫情時代之萬物皆漲

作者指出,新冠肺炎可能捲土重來對經濟的衝擊,成為美國貨幣監理單位在處理通貨膨脹問題上不得不注意的變數。(資料照,美聯社)

近來美國民眾感受到物價上漲,即使如熱狗這樣的平民食物,價格也以2位數的百分比增長。美國國內生產線重啟緩慢,加上全球供應鏈重組,對部分產品,如二手車、房地產、家具和食品等,有更高的需求,導致當前物價飛漲。

進入2021年以來,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蠢蠢欲動,為1980年代初能源危機後,40年來所僅見。圖1顯示,過去60多年的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大致與景氣循環呈反方向。在景氣衰退時(灰色部分),通貨膨脹較低,甚至呈現通貨緊縮(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近半年來,美國民眾感受到物價上漲,即使如熱狗這樣的平民食物,價格也以2位數的百分比增長。價格上漲是由經濟中看不見的手——需求和供給決定的。價格上漲因行業而異,因商品不一而足。

20211008-消費者物價約與景氣循環呈反向—美國變化率。(作者提供)
消費者物價約與景氣循環呈反向—美國變化率。(作者提供)

二手車、家具和食品推升通膨

這波通貨膨脹,有幾個面向值得觀察。首先,美國國內生產線重啟緩慢,加上全球供應鏈重組(例如電子及半導體),國際運輸處於壅塞混亂情況,導致近期運輸成本飆升。由於進口材料和勞動力短缺,到2021年8月,美國國內生產仍低於疫前水準。與經濟重開後所造成需求上的增加相比,供給面的衰退所起的作用更為顯著。對部分產品,如二手車、房地產、家具和食品等有更高需求,導致當前的高物價上漲率。

餐飲業可以成為高價格的絕佳案例:經濟在5月以後陸續重開,造成外食人口增加,然而餐飲業長期偏低的工資(大多支付法定最低薪資,再加上沒有退休金提撥與提供健康保險,賺取小費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疫情後,一堆較以前更難以應付的客人(此與長期社會隔離、形成社會心理問題有關),造成員工離職情況嚴重,勞動力供應短缺,餐廳只好調高工資,加上生產要素(例如食物)成本的提高,導致更高的轉嫁成本並加劇通貨膨脹。

此外,美國政府早些時候經濟刺激資金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消費者物價指數創下歷年來新高起了推波助瀾效果。自新冠肺炎大流行以來,單單美國聯邦政府自2020年4月起算的已花費經濟刺激支出,總額約為3兆3000億美元,包括工資和貸款等業務支持以及對個人的刺激性支出〔如薪資保護計畫(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 PPP)〕。而美國聯邦政府此方面的預算,尚有1兆3000億美元可動用!但一系列財政政策,實際上已經為美國經濟多注入了淨10%的GDP。聯邦資金固然有慮到美國2020年的GDP總額約為21兆美元,受疫情影響,經濟損失約5%的國內生產總值,助於維持企業和一般美國人(特別是低收入以及受疫情影響重大產業的員工)的流動性,並確保他們基本生活可以繼續維持到經濟重啟,但聯邦政府投入的資金比新冠肺炎流行造成的GDP損失還多出甚多。因此,聯邦政府的刺激計畫對通膨的影響不容忽視。 (相關報導: 鄭宏輝觀點:疫情下的經濟奇蹟!台灣將成為世界經濟領頭羊 更多文章

Fed收回QE為時過早

由於Fed對勞動力市場的考量,可能仍會在一段時間內維持低利率政策,但已或明或暗地放緩在公開市場中各種短期和長期債務證券購買的力道。最近1年,以M2衡量的貨幣供應量增長了30%,但如圖2所示,2021年7月的失業率為5.8%,仍然高於長期平均的4.8%,更無法同疫情前3.5%的歷史低點相比。然而,這並不是勞動市場的全貌。更令人不安的是,勞動參與率僅為61.7%,如圖3所示,不光比10年前的平均水平低了近6個百分點,更低於疫情發生前的63%。大量可就業人口離開勞動市場,對整體經濟的生產力影響甚鉅。在7月14日和15日的國會證詞中,Fed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即表示,鑑於勞動力市場和經濟的其他領域,Fed回收寬鬆貨幣政策以控制通膨還為時過早,經濟仍需要更全面地從疫情中恢復過來。畢竟以聯邦準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主要決策者而言,所關心的是整體物價水準,例如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的變化。

20211008-失業率仍高於長期平均—美國失業率走勢。(作者提供)
失業率仍高於長期平均—美國失業率走勢。(作者提供)
20211008-大量可就業人口離開勞動市場—美國勞動參與率。(作者提供)
大量可就業人口離開勞動市場—美國勞動參與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