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樑堅觀點:疫後民生復甦不能等

疫後民生復甦不能等。圖為基隆廟口夜市人潮。(資料照,顏麟宇攝)

受五月開始的疫情影響,國人生活與產業發展似又面臨去年初的夢魘,政府以法令嚴管人流,減少民眾外出,又規定若干行業不能執業以及學校採遠距教學等措施。在政策干預下,產業叫苦連天,多有已瀕臨困境及倒閉者。疫後民生復甦不能等,在防疫及發振興券之外,政府更該全面思考當前民生經濟困境的問題根本所在,積極規劃,果斷施政,以求民生經濟之復甦。

八項民生難題亟待處理

 當前國內失業率處於十年以來的高點4.8%,無薪假人數超過五萬人,疫情衝擊衍生多元而複雜面向問題亟待政府處理。茲舉數項宜速辦者如下:

(一)重創型行業急救

因防疫管制若干行業不得營業、餐飲業被迫只能外送外帶、學校改為視訊上課、幼稚園停課、旅遊業無法營業,致使餐飲、小吃、飯店、休閒、運動健身、旅行社、民宿、運輸業、八大行業及幼稚園等,大幅降低營運收入。龐大的固定營運成本壓力只能苦撐待變,尚待政府紓困,如未能有效轉型恐關門歇業。

 (二)產業轉型不及,政府紓困補助不到位

疫情促使部分應轉型產業面臨急迫感,短時間內難以反應,且政府補助有限,不少廠商及微型企業不知還能苦撐多久。

(三)數位教育資源失調和城鄉運作落差

現行政策無法普及照顧偏鄉及弱勢民眾家庭之學生,當教育部要求學校改採視訊教學,立即暴露偏鄉教育資源不足問題,城鄉之間對於數位資源使用有明顯落差,例如相關平板輔具借用似有不足,進而影響偏鄉及弱勢學生的受教權。

(四)家長工作與家庭教養難兩全

因疫情故教育部規定國中小採用遠距教學,幼稚園不開放,家長被迫請假或請家中長輩照顧兒女,惟短期因應尚可,倘期間拉長,則家長工作難以兼顧,學童學習情緒容易受影響。

(五)治安轉差家暴增多

據了解,疫情期間各地詐騙案件有增加趨勢,警察忙於協助防疫,辦案恐受影響。且因失業、無薪假等問題,容易致使夫妻爭吵甚至家暴,衍生社會問題。

(六)考試延期及申請入學均有不公疑慮

目前大學聯考等重大考試均被迫延後,次則在學學生學習歷程無法順利辦理,校內考試改以視訊,倘配套措施不足,易造成學生評量成績與作業、上課出席狀況等評量基準無法客觀一致,乃至於提送推薦之審查事項或專題製作無法如期完成,大大影響評量成績公平性。

(七)青年實習與就業機會驟減

尤以服務業相關之餐飲及旅行社學科更甚,本年度各校辦理實習課程的成功機會不高,影響學生實務技能培養。今年應屆畢業生求職更是不易,影響生活收入。僅有部分製造業外銷狀況良好,但近期颱風雨季過長,同樣影響就業市場供需。

(八)疫情創傷後症候群修復

因三級防疫規定不得舉辦公祭追思,也有部分健康民眾施打疫苗後死亡,許多因染疫離世的家屬心理的傷痛難以撫平,政府缺乏提供家屬心理輔導的服務工作,恐因此造成嚴重心理創傷甚至憂鬱症的普遍現象。有鑑於此,提供數項建議供作政策研擬參考。 (相關報導: 林建山專欄:當國庫被徹底掏空之時 更多文章

20210902-商總2日舉行服務業紓困建言記者會,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左三)與出席業者向政府請命。(柯承惠攝)
商總舉行服務業紓困建言記者會,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左三)與出席業者向政府請命。(柯承惠攝)

政府應盤點紓困成效

中央及地方政府需盤點及調查以前執行紓困成效的檢視,避免資源投入沒有產生實際成果的業務上,尤其今年紓困經費遠比2020年來得更多,相關部會機關實施方案的成果,未見政府公告或調查說明。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檢視實質成果價值,並審慎評估受創企業待協助需求,兼針對ㄧ般民眾消費習性予以研究,政府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