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因為網路不普及,所以很多的卡通就成了我們的共同回憶,像是魔法咪嚕咪嚕、大嘴鳥、忍者哈特利之類的(透露年齡了嗎?)。
但我覺得以前部分卡通對小孩非常不好的地方是:「把壞人塑造得很壞,好人就是善良正義。」所以小時候常常會一邊幫主角加油,然後一邊想壞人怎麼還沒死?
「非黑即白」的貼標籤方式,雖然可以讓小孩馬上理解劇情,但卻也讓我們從小養成「二元思考」的習慣,常常覺得「看到A就等於B,你有某個特質就等於壞人,所以我有資格制裁、批判你。」
這不僅限制了小孩的認知能力,習慣不思考就下結論,只因為「認為自己是正義的,對方是奇怪/不一樣/邪惡的」就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小事情像是取綽號、嘲笑對方的習慣、穿著、行為等,嚴重一點,甚至會集體霸凌。
二元思考的極致展現:網路霸凌
尤其這個概念被深植在腦中後,長大就會持續延伸,容易只看表面輕易的下定論。
思考一下,你有沒有類似的體驗呢?
例:‧考上XX學校,你未來一定成功啦!‧當公職真爽,鐵飯碗又輕鬆。‧媽媽在家真爽,還能帶小孩出門喝下午茶。‧看XX就知道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自己遇過的:‧阿你是改名字才成績進步那麼多嗎?‧應外系只讀英文,根本廢系(或:你是XX系的喔,阿是能做什麼?)‧畫畫又賺不了錢,會餓死。‧在家工作真爽,躺著就有錢賺。
這些都是「習慣不思考,直接貼標籤」而產出的結論。但只要我們「願意多思考一下」或「親自做看看」,就會理解上面的言論多膚淺。
這也是許多人不尊重專業的原因,因為沒有想過別人背後付出的努力以及專業。
這樣的「二元思考」方式,讓人們容易只看到其中一個面向,只憑著誰的一篇貼文、一張照片、一部影片,就直接定義一個人,而且還會對當事人持續追打、嘲諷;但殊不知,我們其實根本沒跟他相處過,事情發生的當下也不在現場,但表現得卻好像比誰都瞭解真相一樣。
“Don't judge other people too quickly.You never know their whole story and why they did or didn't do something.Be empathetic.”—— Sam Altman
但就連當事人也會因為自己的立場,對事實產生曲解。
所以嚴格來說,沒有人真正了解事實,頂多是其中一個看事情的視角,所以沒有人有資格去評判別人。
這樣的風氣,媒體也須要負起很大的責任。如果連本該保持客觀中立的媒體也帶頭看圖說故事、發立場偏頗、未經確認的內容,那無異於帶頭霸凌。有點像是國小班上的小霸王,討厭誰就要求全班不准跟他講話。
不要小看自己的影響力
現在的電影或卡通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讓壞人為了壞而壞,而是透過故事帶出造成今天這個行為的背後脈絡。像是最近大家熱烈討論的Joker或是寄生上流,讓我們不會輕易地批評電影裡的壞人,而是清楚知道:「一個簡單的結果,其實背後有無數個因素互相影響,甚至自己可能是其中一個推手。」 (相關報導: 我們怕褓姆虐待小孩、裝監視器 知名演員丁寧嘆:卻天真地以為把小孩送到學校就沒事⋯ | 更多文章 )
你的任何一個情緒、行為、一句無心的話、對任何事情的反應,都有可能對某個人造成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