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9個月以來蔡英文一直用自我感覺良好的「假新聞」聲稱「二十年來成績表現最好的」臺灣經濟,在2019年勢將全面破功破滅;無論從臺灣本身內在的條件狀況看,或從外在的國際政經態勢變化趨勢看,都將對才是閉門造車經濟好績效,直面打臉蔡英文的「假新聞」誆騙。
2019翻轉機會更渺茫
蔡英文政府的相關部會機關無一不在渴切寄希望於屆滿之前的未來十二個月,臺灣經濟情勢會「明確顯著地」好轉;祇可惜,從裡裡外外大環境情勢發展變化,看2019臺灣經濟倘若可以如願不再繼續頹退惡化而能夠有效翻轉趨好的機遇,其可能性都可謂極其微弱渺茫。蔡英文寄希望能夠用「經濟好成績」爭取2020拚大選連任的「幻夢」,能夠成真的可能性,正在趨於空無,除非用「假新聞」或更假的「假假新聞」用以繼續誆弄「早已對蔡帝經濟無感寄望」的普羅百姓,而且還能得逞的話。
超額對外依存經濟體的宿命
臺灣貧脊海島經濟量體有限,七十多年超級工業化發展的結果,自然必須極限加大對外,尤其是對於國際競爭市場大格局大規模競爭市場的依存度;自1970年代初直到今天,臺灣的對外經貿依存度一直都停駐在全球場域最高檔次的115%上下。因此,祇要國際經濟情勢良好,全球市場活力持高,臺灣經濟自然趨於熱絡良佳狀況,反之,則必跟隨國際經濟市場的衰縮而衰縮。
祇可惜,2018年第四季以來,幾乎所有國際機構及世界及智庫單位,都不看好2019年世界經濟基本態勢,都認為更趨不平安不平順的未來兩到三年國際政經動盪挑戰,已然勢難避免。
臺灣自己本身內需市場的體能衰頹,外貿動能喪失及投資開發、消費購買力均趨於退縮或空洞化結果,更是難以寄予厚望。
臺灣本身經濟頹退劣化再翻身返首向上的機會,當下看來應該是趨於渺茫的,其最根本原因,主要關鍵在於,整體國家經濟體質要件的基礎實力流失,以及可以引體向上挺起的產業經濟動能,也都徹底虛空化所致。
更何況,即使臺灣「內需市場」能夠回到1990年代初期的繁榮擴張好格局,其對國家GDP成長貢獻的極限值,也頂多不過15%而已,根本難以濟事。
20181218-觀光局18日宣布,明年元月起1日到31日將執行「擴大國旅暖冬遊方案」。圖為旅宿組組長湯文琦。(廖羿雯攝)
世界經濟2019挑戰性很大
2019年世界經濟展望對臺灣的負向大影響,特別值得正視。
全世界經濟受到中美兩國貿易衝突升溫與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的影響,致使擴張步調呈現不平衡的發展,並隨經濟放緩風險逐一實現,影響經濟成長力道;除了美國經濟表現乍見強勁之外,歐洲與日本等先進經濟體預估成長都未如預期,中國經濟亦在貿易戰衝擊下進一步小幅趨緩。
當前,世界經濟成長動能顯然削弱,不確定性不穩定性變數卻又一再暴增之中,益發使得2019年全球GDP成長率進一步下降的風險可能性加大。2018年10月IMF預計,2019年世界經濟成長率為3.7%,與2019年持平,但最近更公開表示不排除2019年1月繼續向下調低預測值可能性;民間的高盛集團等機構預測:受到全球金融條件收緊影響,2019年世界經濟勢必呈現更趨疲軟的新態勢。
(相關報導:
林建山專欄:蔡英文苟不利投資 又怎能救臺灣經濟
|
更多文章
)
跨國智庫指稱,2018年美國經濟成長初估可達2.9%,為2015年以來最快成長;但到2019年下半之後,美國經濟成長率將放緩到祇剩2.2%,甚至於更低,而在歐洲方面,預計由2018年的2.0%放緩到1.9%。然則,美國經濟成長率下降,勢必成為2019年世界經濟的關鍵性拖累;川普獨排眾議地施行單邊貿易保護主義,對美國自身經濟的「嚴重自傷」影響,即將明確顯現。
臺灣即將面對全球市場新難局
主要對外經貿依存度較高國家,尤其都將面對幾項未來大變局的嚴肅挑戰。
第一大挑戰,是美國政府保護主義的消極影響將繼續加深。特別是自從2019年1月1日起美國對中國進口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的關稅,甚至威脅對中國進口商品全部加徵關稅,引申對兩強經濟貿易乃至全球貿易的負面影響,將為之急劇上升,更使得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將進一步減弱。IMF預測,2019年全球貨物出口量成長率在2018年已經明顯下降之後,將進一步降至3.76%超低水準。
而川普政府在「美國優先」口號下,要求製造業回歸美國對「全球供應鏈整體佈局的不確定性」,影響更是不容輕忽;世界各國在經濟全球化下,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形成一種有機的、也是有序的連動,都將因此川普政策,對當前全球供應鏈已趨穩定的態勢,直接衝擊影響;特別是跨國公司、企業家信心、國際投資意向和預期,受到的影響更深。
第二大挑戰,特別是全球貿易規則,現行WTO體制受「川普因素」嚴峻挑戰,已然瀕臨生死存亡交關。WTO最為關鍵的上訴機制,由於美國阻撓,法官退休後無法及時遞補,致使最關鍵的仲裁機制無法運作;儘管說歐盟、加拿大都提出WTO改革方案,中國大陸和歐盟也組建聯合工作組,以解決WTO上訴機制的運作功能,但困難很大。
第三大挑戰,是2019年「英國脫歐」(Brexit)的衝擊效應。今天英國脫歐問題已經不單是英國與歐洲問題,更是世界格局變化對地緣政治衝擊的重要影響。主要國際強權國家當然都希望有一個穩定強大的歐洲,也期待歐盟和英國談判能夠達成最終協定,這才符合英國、歐洲、與全世界經濟社的共同利益;但是,事態發展並沒有帶給國際社會太大信心。
中央銀行下修2019年經濟評估值,從2.48%降至2.33%,幅度高達0.15個百分點。(資料照,取自Jiang@wikipedia/公有領域)
貨幣金融市場挑戰性更不容小覷
第四大挑戰是,美國Fed的利率政策走勢,不僅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其外溢性也直接影響世界經濟,特別是影響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外流和貨幣穩定。
美國聯儲會持續加息或推動美國貨幣政策步入緊縮區間。2018年9月美國公開市場委員會預測,2019年聯邦基金利率中值將達3.1%,超過2.9%的長期中性利率水準。這意味著,此前美國聯儲會雖在加息和縮表,但聯邦基金利率一直位於長期中性利率之下,貨幣政策並未根本改變寬鬆態勢,而一旦聯邦基金利率高於長期中性利率,貨幣政策將真正步入緊縮態勢,對全球流動性的影響將發生質的變化。
原本各方面都因為美元指數走弱、長期國債殖利率下降,而據以判斷2019年全球流動性環境將較2018年有所緩和。但是,由於2019年美國經濟成長動能出現回落趨勢,美國經濟相對於非美經濟體將會趨於走弱,結果將是2019年美國財政、貿易兩大赤字,會較2018年進一步惡化。因此,美元很可能在2019年重新進入貶值週期;而美國經濟成長率的回落預期可能會使得美國Fed政策在2019年出現改變,從而壓低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
(相關報導:
林建山專欄:蔡英文苟不利投資 又怎能救臺灣經濟
|
更多文章
)
美國金融經濟變局,立即牽動新興經濟體大面積爆發金融風險的可能性高升。隨著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大量國際資金向越來越多開發中國家擴散,包括臺灣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普遍性的金融風險,正在從單體性向系統性演變,少數國家金融市場崩盤,極大可能導致新興市場大面積暴發問題,尤其不容忽視。
國內經濟景氣動能空洞化危機
2018年12月20日行政院會通過國發會擬具《2019年國家發展計畫》,願景指望2019年臺灣總體經濟成長可以拚得出2.6%新年度目標,而通貨膨脹年增率不超過2%、失業率維持於3.6%至3.7%;蔡英文政府規劃的「保二以上」經濟國政策略主軸新重點,涵蓋六大要項: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雙語國家、地方創生、新經濟移民法立法、完備都市更新法制、產業創新條例修正立法等。
不過,中央銀行已經同步下修今明兩年經濟成長預估值,2018年經濟成長率,由上季預測的2.73%,下降至2.68%,降幅0.05個百分點;2019年更大幅下修0.15個百分點,從2.48%降至2.33%;不過,質之現實,2018年經濟成長率的2.68%構成,「存貨成長」份額竟然高占2.1個百分點,倘予以扣除,則2018年經濟實質成長率才不過0.58%,則拿此一計算程式用以推斷2019年經濟成長率,則將僅有勉強略高於零度成長的0.23%而已,不啻直面打臉蔡英文地方大選前夕公開散佈漫天「假新聞」「二十年來最佳經濟表現」的詭詐奸計呢。
其實受到美中貿易戰爭等變數衝擊,臺灣的主要貿易夥伴經濟成長率都下修,全世界貿易量值成長率也都大幅下修,超高度對外依存的臺灣,在外需動能不足,出口市場機遇大萎縮情況展望之下,2019年出進口值都必須向下大修;同時,在政府投資依然有限,民間產企業因外移他遷,也根本無能無力增擴在臺灣投資,則2019年臺灣投資成長又有什麼指望可期?近月以來臺灣製造業PMI擴張力道減弱,以至非製造業NMI指數亦轉為緊縮,使得國內景氣擴張動能減緩的事象,顯得越發具體化,這也使得蔡政府官方數字,對2019年全年實質GDP成長率的「50%信賴區間預測」指有1.34%。
可見,中央銀行之所以下修2019年經濟預測,確實是不得不然的「不得已」,則民間經濟社會部門,以及廣大善良庶民百姓,又應該如何想像、如何積極看待,2019年臺灣經濟的最大可能性未來呢?
中國內需消費實力更值得臺灣正視
中美貿易摩擦長期化固然已經影響全世界經濟統理結構調整,WTO、全球化、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自由貿易區等議題,都以前所未有的尖銳形勢必逼臨中國;儘管中國經濟因此受到相當程度衝擊而可能進一步趨緩,但2019年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GDP成長率雖將降為6.3%,惟仍可以雄踞全球最高成長經濟體,內需市場潛能也還會是全球最渾厚堅實國家。
世界金融海嘯危機已經過去十幾年,期間中國政府固然不斷採取諸多相關措施,仍然不見太明確效果,即使是再成熟的政策,也起不了太具體作用,肇致中國行政當局非常大挑戰;儘管如此,多數國際機構仍然不看太壞中國經濟市場前景。展望2019年中國,經濟下行趨勢或可能進一步加大,且連帶金融風險逐漸加大,不過,整體經濟還是會在新常態下合理區間運行,市場就業與民生物價也都能繼續保持基本穩定。
(相關報導:
林建山專欄:蔡英文苟不利投資 又怎能救臺灣經濟
|
更多文章
)
唯一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勞動市場構面就業領域衝擊,一是新增就業比以前少,二是現有企業關閉導致下崗(失去工作)開始增多,三是有些維持就業但工資不漲甚至工資水準下降,這一趨勢對於在中國大陸長期投資營運的臺商,會有較大影響。
但是,2019年中國內需市場的消費者意願與購買力水準,還是令全世界產業經濟社會普遍熱烈期待;這一點尤其必須蔡英文政府當局的正眼看待。
與對岸經濟融合應該還是臺灣出路最佳解
其實,蔡英文政府倘若真正要為臺灣人民百姓謀,化解2019臺灣經濟頹敗局面的最佳出路,絕對不是已然政治化變調的所謂「新南向政策」,而應該是立即髮夾彎「否定九二共識」偏執謬策,促進並積極運作和平融合兩岸經濟協力機制,或者還有可能搭得上2019中國大陸經濟6.3%世界級高成長發展氣勢的順風車,讓臺灣經濟得以順利快速脫出「保二大苦戰」泥淖。
自從1996年兩岸漸進和解、平順往來結果,臺灣對外經貿的「中國依存度」已經超過46.6%,遠遠高出歷年來對美對日經貿依存度最高不逾35%水準甚多,尤其是最近二十年,獲自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已高占臺灣全年經貿順差額的85%以上,也就是說,中國大陸市場早已就是讓臺灣人民賺取最多最大外匯來源地所的「獨一無二目標市場」。
更值得正視的是,臺灣製造業產值的中國大陸產值相對比重,在1990年本已高達極其顯著的43.84%,但自從蔡英文坐天掌政,竟遽然銳降到4.5%超低水準,最關鍵變數無非在於肯定與否定「九二共識」兩岸政策所肇致之「致命性落差」。
相對於對日貿易年年逆差,及對美貿易順差逐年收縮遞退狀況,更加凸顯蔡英文意識形態治國,親日本抱美國人大腿卻極力去中反中抗中政策,是根本自斷臺灣人民財路以及國家經濟生路的,絕對錯誤治國理政謀略。
獨裁專斷的蔡英文政權是否能夠藉由2019年元月內閣即將總辭大改組時刻,可以趁勢戰略性髮夾彎,放棄深獨意識形態枷鎖,重新再次擁抱「九二共識」,和平融合兩岸新關係,則在2019、2020來年,再度振興已經頹退到不像話的臺灣經濟,或得以重拾些許讓國人為之亮眼的「發大財」新機遇。
(相關報導:
林建山專欄:蔡英文苟不利投資 又怎能救臺灣經濟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