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後山被挖,都是黑心企業為錢在破壞台灣生態?他用4點駁倒不懂裝懂的鄉民:太無知

我們大多數人,其實根本分不清楚水泥、混凝土、砂石這三種東西的差別。(圖/Dominik Vanyi@Unsplash綠學院提供)

這一兩年綠學院有許多文章帶起了國內的循環經濟風潮,這裡面主要討論塑膠回收及電子廢棄物的循環經濟。不只綠學院,許多單位舉辦研討會、國際論壇、參訪、工作坊,共同把循環經濟捧上天,一時間循環經濟成為熱搜關鍵字,什麼產業只要加上循環經濟,就彷彿成了產業火車頭。

在戲台上,戲份多的肯定是主角;但在循環經濟,主角卻因為人們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而被晾在一旁,以至於政府在施政時,因顧慮到民眾觀感,只給你喜歡的,而不敢給你真正對你有幫助的。我接下來要談的主角,就是水泥和混凝土產業的循環經濟。

什麼!?水泥和混凝土這兩個罪大惡極的產業,臺灣到 2020 年都還在挖花蓮的山就已經夠丟臉了,你是沒看過齊柏林的《看見台灣》嗎,任何一個愛臺灣的人,看到自家後山被你們這些財團挖成斷頭山,都不應該容忍。而且, 臺灣的房價那麼高,年輕人根本買不起房子,整天蓋房子幹嘛,生產那麼多水泥幹嘛?

這是你心中的小劇場,而且這場戲,已經演了二三十年。

這就是我和其他幾位綠色帶路人,要開始一系列「營建業循環經濟白話文運動」的原因。和其他綠色產業白話文系列文章一樣,我也相信營建業循環經濟是一個工程問題,而不是價值觀判斷的理念問題,而且我認為產業界已經準備好,可以粉墨登場了!

我將從水泥和混凝土產業的循環經濟出發,帶你破解這其中的刻板印象,提供跨產業的全局思維,以技術、政策、法律、市場為支點,為你建構系統性的知識框架,助攻也在找尋循環供應鏈解決方案的人、工作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並提出我們對於臺灣發展營建循環經濟產業可能的解法。

請先根據你過往對水泥和混凝土業的看法,判斷以下四個論述何者為真? 先別急著往下看答案,

臺灣每人平均年水泥用量世界第一 台泥和亞泥挖花蓮的山是因為要把裡面的砂石作成水泥路上跑的田螺狀會轉動的水泥車,是裝水泥的,因為水泥乾掉就不能拿來蓋房子挖山和盜採砂石實無必要,可以拿水庫淤泥混在水泥裡,也是一種循環經濟

除非你是業內人士,否則我打包票沒有人能全部回答正確且完整說明其原因。這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其實根本分不清楚水泥、混凝土、砂石這三種東西的差別,我們必須先建構最基礎的認知,才有辦法談論各種爭議,也才有能力討論之後要展開的循環經濟議題。

水泥由石灰石、黏土、矽砂、鐵砂為原料,混合研磨成粉體,然後經溫度高達 1600 ℃的水泥窯燒至半融狀態,冷卻後製成一顆顆如湯圓般的熟料,再加入石膏研磨,磨成細粉即為水泥。水泥的作用比較像是膠水,它是混凝土的原料,再加上砂石、水等材料攪拌,就成為混凝土,不然砂石這些東西會散掉,房子根本蓋不起來。我們每一個人住的房子其地基和結構都必須使用水泥和混凝土,即使是木構建築也一樣,只是比例的高和低而已。 (相關報導: 促修《礦業法》竟慘「被出征」、遭批「反小英」 地球公民:亡國感擠掉公共議題討論空間 更多文章

不只是建築物,水泥和混凝土也是造橋鋪路的主角,因此當國家經濟蓬勃發展時,水泥和混凝土的用量絕對非常高,剛剛說的第一項「臺灣每人平均年水泥用量世界第一」,那是幾十年前臺灣經濟奇蹟時代才有的事,現在國家經濟一路下滑,我們現在的人均用量,甚至小於經濟遲緩的日本,這種說法早已過時。整個臺灣從日據時期開始,挖了幾十年的山,所消耗的庫存量遠比不上你手機用的金屬(石灰石是臺灣最豐富、也是少數能自給自足的礦產資源,其蘊藏量推估可供我國使用超過 15,000 年。相比之下,手機使用的多個金屬預計本世紀末都有耗竭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