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肇毅觀點:金融科技風潮的蓬勃與矛盾

2016/9/2 中研院 2016金融科技論壇(來源:夏肇毅部落格)。

金融科技風潮的蓬勃

從去年第三方支付法立法開始,Fintech金融科技這議題在台灣逐漸被炒熱。取代了雲端運算、  大數據、 物聯網,成為了當前顯學。 從政府、學界到業界,爭相舉辦研討會、 創業比賽、 創意競賽等活動。  個人就曾參加過:

六月,大同大學2016 FinTech產學論壇;七月,北科大22屆海峽兩岸資訊管理發展與策略學術研討會;八月,中國信託黑客松#finnovation Hackathon;九月,中研院2016金融科技論壇等幾場相關金融科技論壇活動 。

在在顯現,產官學界爭相追逐這股FinTech熱潮。鼓勵創業,籌設新單位培育人才。 

在日前的中研院2016金融科技論壇座談中,眾多與會者提出許多意見。

關於金融科技市場的意見為:

「台灣比較不容易是Fintech市場。保險有可能。但像P2P,台灣有很多人,已被提供小額信貸服務。」

「Fintech 在台灣可以開始,但市場絕對不是在台灣。 」

「Know-How 與Customer Needs 握在銀行手上。 銀行界如果繼續服務Fintech的話,將來還是要跟銀行界結合。 」

關於金融科技教育的意見為:

「能不能訂得出五年十年後數位金融時代,我需要的人才他的Background 是什麼。」

「所有科技不斷的在改變,能夠吸收新知識的基本知識基礎是最重要的。要終身學習。」

「提供誘因讓學生來接收資訊。」

「可能不需要為了某一方向就蓋一座廟。台灣已有很多科系很多課,提供了很多彈性可做組合。」

近日,新聞更不斷報導:

以及之前的數項金融科技相關人才培育計畫:

─交大系所整合成資訊財金系。

─金融科技創新基地、台灣金融研訓院開辦的 FinTech人才課程。

─IBM與交通大學及台灣金融科技公司成立金融科技育成研發中心。

─元智大學與金融科技創新基地。

─台灣大學規劃跨院成立的金融科技與區塊鏈中心。

同時亦傳出政大將設FinTech中心。

中研院 2016金融科技論壇 -暨金融科技產學研交流活動。(來源:夏肇毅部落格)
中研院 2016金融科技論壇 -暨金融科技產學研交流活動。(來源:夏肇毅部落格)

金融業者與新創團隊發展上的矛盾

在大家齊力推廣金融科技的同時,好像並不覺得台灣是金融科技的目標市場。

近年來因網路下單盛行,交易萎縮,造成券商合併,裁減分支。 銀行也逐漸以網路或ATM 取代分行。整體經濟不景氣,台灣市場規模小,手續費收入低,且金融法規限制過嚴,導致外商出走潮。金融業者也想藉金融科技來增加自己的業務,藉以度過因數位金融興起所引起的人力替代衝擊。

所謂金融科技,依照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的金融服務業未來報告書,包含六個部份:支付、保險、存放款、資本募集、投資管理及市場資訊供應。這些方面的技術幾乎都是公開標準,開源軟體都有,全無秘密。金融單位資訊人員成百上千,為何不會自己做呢﹖所差的只是更多應用情境的發掘罷了。 (相關報導: 陳昭南觀點:小心你的錢,台灣正在上演金融秩序崩解大戲? 更多文章

最重要的是銀行業務、證券下單買賣等皆須牌照。若要交易,透過銀行、券商、投信、投顧是唯一出海口。新創公司提出想法,還是需要找出海口與金融單位合作。但金融業是客戶與交易資料的擁有者,為何要與你分享呢﹖如果你只是有新想法,看過後別人也能照著做,完全不需要你。同時他們也擔心,這個新創公司會不會搶走他們的生意﹖就算是金融業在內部創造的新Fintech 也一樣。開始可能還好,一旦花費預算大力推廣,業績起飛後,其他現有被影響的業務單位,可能就會千百計的想縮減你的預算,將你消滅 。這就是新創公司或單位最大的困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