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干預防疫》WHO為何淪為「CHO」?資金來源受限、官僚主義殘害,導致被大國「綁架」

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AP)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5日以「冠狀病毒危機引發對中國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係的質疑」為題,指出世衛組織有資金來源受限、官僚主義等問題,使得中國、美國等強國在組織中佔有重要地位,政治因素干擾獨立與專業決策。CNN並批評,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也「不避嫌」,多次讚揚中國的防疫表現,使中國成功阻止台灣進入世衛,導致台灣人獨漏於世界防疫網之外。

CNN分別向中國政府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係(WHO)詢問:「北京究竟與世界衛生組織有何關係?」中國外交部拒絕回應;一名WHO發言人則援引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本周的對外發言:「我知道WHO誇讚中國防疫舉措時,面臨很多壓力,但正因為目前有很多壓力,我們更不應該不說真話。我們不會為了安撫任何人而說任何話,我們說的話都是事實。」

譚德塞當時還說:「我們正在給予中國認可,實際上我的呼籲是,請讓我們全世界、全球都表現出團結,認可中國正在做的事,並幫助他們。」

新華社發布一張的習近平照片,背後的牆上還寫著「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抗爭」。(美聯社)
新華社發布一張的習近平照片,背後的牆上還寫著「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抗爭」。(美聯社)

政治插手公衛的背後成因

WHO成立於1948年,是聯合國(UN)的附屬機構,其任務是協調各國的公共衛生政策,特別是關於傳染病的防治。從那以後,WHO成功抑制許多疾病,其中最重大的成果是根除天花病毒,使脊髓灰質炎病例減少99%,預防慢性病和解緩菸草成癮問題。

CNN指出,WHO成立72年以來,有許多問題為人詬病,包含官僚主義興盛,組織架構拖累防疫工作,過於依賴特定國家提供資金,導致組織工作常常因政治問題而受阻。

多年來,公衛專家們提出各種建議,試圖敲響WHO的警鐘。前WHO顧問克利夫特(Charles Clift)2014年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多數觀察員及前世衛組織職員都同意,其內部「過於政治化、官僚化」,主導組織政策的醫務人員通常想透過醫療解方,試圖處理社會和經濟問題;在處理有爭議的問題時,太懦弱、人力物資不足、反應太慢,而無法緊急應變。

克利夫特寫道,WHO既是技術機構,也是決策機構。有太多政治考量干預技術工作,可能會損害其作為公衛健康領域統籌協調機構的權威和信譽。

非洲中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城市近日爆發伊波拉疫情。(AP)
非洲中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城市近日爆發伊波拉疫情。(AP)

積累多年的弊病於伊波拉爆發

舉西非2013至2016年爆發的伊波拉(Ebola)疫情為例,當時國際社會公認WHO的反應過於遲緩。一項學術研究指出,2014年3月,幾內亞和賴比瑞亞宣布確診伊波拉出血熱;WHO卻花了整整5個月的時間才宣布,伊波拉病毒疫情為「國際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這一延誤「無疑助長了史無前例的疫情爆發」。

CNN表示,伊波拉防疫挫敗,部分歸因於WHO繁瑣而複雜的官僚體制。該組織由6個區域辦事處、150個國家辦事處組成,日內瓦總部難以即時指揮、控制各地辦事處。 (相關報導: 美國最快明天載回「鑽石公主號」美國公民 我衛福部將包機接回台人 更多文章

此外WHO通常不會派駐團隊在世界各地收集疾病信息,而是依靠會員國提供數據,這些數據在通報給WHO之前,又可能須先通過各國政府與區域組織「過濾」。這意味著,WHO只能知道成員國願意讓它了解的情況,如果一個國家正有流行病肆虐,但不共享數據,WHO也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