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級精品放到蝦皮上賣,會降低品牌格調?他一句話打臉:要生存就該這樣轉型

面對淘寶的進攻,蝦皮反其道而行要走高端品牌經營,這決策是否正確呢?(圖/Miula提供)

蝦皮不打補貼戰主攻品牌旗艦店商機,傳統品牌是否能藉著電商平台完成轉型?

就在這兩週,四年前進軍台灣,在台灣靠免運與靈活的社群操作殺出一片天的蝦皮,宣布聯手百大品牌,開設在蝦皮商城上的「品牌旗艦店」,成立品牌專區,要全力在電子商務領域,進攻高檔品牌的消費者。根據蝦皮的亞太區營運長的說法,蝦皮是「要培養用戶『想買品牌就上蝦皮』的購物直覺」。

當然,這並不是台灣的電商平台,首次瞄準品牌客戶的商機,事實上,包括了近年營收超越PChome的MOMO購物,以及雖然這幾年走下波,但仍有一定市佔率的雅虎購物,都有類似的品牌館概念正在營運中。

不過,對於以免運補貼戰,殺入台灣電商版圖的蝦皮,之前在市場上的定位,事實上是更接近年輕人,與平價商品的。所以,很明顯的,蝦皮強力推出品牌旗艦店這個策略,其實是想在營運上,擴展新的面向。如果要更精確地來說,我想蝦皮的這個策略,是想要升級它在台灣電商市場的定位,走出講出平價與性價比的這個框框。

消費者的經濟能力不同

從商業面的角度來看,其實並不是每個消費者都是等值的。不同經濟能力的消費者族群,其實對於購物的習性是不一樣的。而對於平台來說,如何讓平台上的用戶,能夠對平台產生更高的業績,其實有兩種做法,第一種,是想辦法讓既有的用戶,買的更多,花的更多,將更多消費轉移過來。而第二種,就是想辦法去找到經濟能力更佳的客戶進入平台,因為他們的消費能力更強。

很明顯的,蝦皮目前所採取的策略,就是第二種做法。在年輕人市場大多數都已經掌握在自己手上的狀況下,蝦皮現在的商業策略,就是去開發那些相對經濟能力較佳,在做消費決策時,品牌喜好度的重要度,高過於價格敏感度的消費者。

而開設品牌旗艦店專區,正是這個策略下的產物。對於蝦皮來說,在形成一個有效市集的供給與需求兩端,如果能夠先搞定供給,那在需求的方面,其實可以透過廣告資源的投放來解決。所以,成立專區,拉進百大品牌開設旗艦店,就是搞定供給的這一端。那接下來,問題就只剩如何把品牌的愛好者吸引到平台上了。考慮到蝦皮一向都能夠善用行銷資源創造聲量,這對他們來說,並不是非常困難的事。

疫情期間,被迫數位轉型的品牌

不過,其實我們也可以用另一個角度,就是品牌端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傳統來說,很多中型與大型品牌,在網路銷售這塊領域上面,其實動作並不算積極。一個在行銷圈,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少人公開講出來的秘密,就是不少大型品牌,即使在現在,仍然有一種思維,認為在網路上銷售,會拉低了了品牌的高度。所以,即使電商明明就是勢不可擋的趨勢,這些品牌,在引進網路銷售這件事上,動作仍然是相對遲緩的。 (相關報導: 「蝦皮不足以威脅我們!」詹宏志發豪語:網家4、5年後拚千億營收 更多文章

但是這次的 COVID-19肺炎疫情,其實很大的改變了品牌端的基本面。因為全世界各地都進行各種規模不一的封城措施,讓實體零售的通路幾乎斷炊。即使是疫情控制相對優良的台灣,在路上逛街的人潮也是大幅減少,實體銷售叫苦連天。而這樣的狀況,讓即使是所謂的品牌客戶,也都得思考如何加速擁抱數位通路,如何加大線上銷售的份額。畢竟,這次的疫情,到底會延續多久,會不會有二度爆發,都還是有相當高的不確定性。對於品牌來說,轉型到線上銷售,已經是生存的必要,而不是還在考慮要做到什麼程度的時候。短期來說,或許會經歷一段陣痛期,但長期來說,如果能夠把握這波疫情的時機,全力發展數位線上銷售,對於品牌來說,反而會是因禍得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