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暴露無所不在,空氣、灰塵中也有塑化劑!根據台大醫院團隊最新研究,塑化劑恐增加造成動脈硬化及冠心病的風險;這項研究已刊登在今年4月的《Environmental Pollution》(環境汙染)國際期刊。專家也呼籲,政府和民眾都應有所警覺,少用塑膠製品。
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臨床教授兼主任蘇大成指出,塑化劑普遍被使用在各種生活用品,也包括醫療相關器材;其中,民眾暴露最多的是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主要用於聚氯乙烯塑膠(PVC)的塑化劑。
無所不在!DEHP恐存在任何地方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塑化劑DEHP可能存在任何地方,蘇大成指出,他曾在台北市一所空曠的國小進行灰塵研究,未料不僅在教室內外,就連室外種植的樹葉,都有相當高濃度DEHP塑化劑;針對56個居家室內空間,台北市居家環境空品研究發現,每個家庭也都存在DEHP,且是相對較高濃度的塑化劑。

蘇大成也坦言,DEHP在醫院中也是常見的塑化劑,如點滴袋、心導管管線等,過去醫院雖曾採用玻璃瓶裝點滴,但因成本考量,加上後續處理麻煩而逐漸被一次性使用的材質取代。
「暴露越多,風險越高」專家:塑化劑與動脈硬化呈正相關
針對塑化劑對人體造成的影響,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塑化劑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明顯呈現正相關效應,也就是塑化劑暴露多,罹病風險也相對增加;而塑化劑與也與冠狀動脈心臟病有關,蘇大成指出,據中年人冠心病對照研究發現,住院中的冠心病患者會暴露較高濃度塑化劑,且主要是DEHP;而再進一步分析,即使去除住院影響,高濃度的塑化劑暴露仍會增加冠心病風險,而這項發現已發表在今年5月的《Ecotoxicol Environ Safety》(生態毒性與環境安全)雜誌。 (相關報導: 外帶把「燙湯灌進塑膠袋」,到底會不會溶出塑化劑?破解7類塑膠,耐熱、耐油的是這些! | 更多文章 )
而塑化劑大約在進到人體2到3天後可被自行代謝。蘇大成對此表示,雖然塑化劑可被代謝,但環境毒物的微量持續暴露也會造成人體全身性的影響,不是高量暴露才有影響。因此,蘇大成也呼籲民眾,在生活盡量減少塑膠製品使用,政府也應擔負把關責任,應訂定相關標準,減少居家的塑化劑暴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