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是不是廟呢?為什麼國民政府遷台隨即恢復祭孔儀式?這篇文章超詳解

你知道祭孔的由來嗎?(圖/綠魚@flickr)

今年的教師節是中華民國有史以來最特別的教師節,從一開始勞工放假、教師不放假的爭議;到梅姬颱風出境的928教師節當天,幾乎全國放假一天,似乎所有放與不放的爭議都被風和日麗的颱風假化解了。教師節祭孔的緣由與背景似乎也讓這些紛擾與爭議給淹沒了。

1
八佾舞(照片由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授權使用)

為了瞭解教師節祭孔的由來,早在颱風來襲前幾天,「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特別訪問了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執行秘書陳彩虹,來跟我們談談祭孔的歷史背景與文化。

祭孔的起源

祭孔,最早可溯源於西元前478年,也就是孔子逝世的隔年,魯哀公到山東曲阜的孔子故居祭拜孔子,同時下令保存孔子故居,並展示孔子用過的衣物及用品。

漢高祖劉邦依據周禮制定漢禮後,在路過山東曲阜時,以天子規格的太牢來祭祀孔子。「太」指的是大,「牢」指的是圈養家畜的欄圈,太牢也就是豬、牛、羊,屬於天子層級的大祀規格。

漢高祖以後確立了天子祭孔的典範,自東漢明帝起,規定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要祭孔,祭孔成為全國性重要活動。

2
大成殿內觀

釋奠典禮成了祭孔專屬儀典

經過兩千多年來的發展,祭祀孔子逐漸演變成包含儀程、音樂與舞蹈的祭祀儀式,並發展成國家級的祭典。

陳彩虹表示,台灣目前祭孔的釋奠典禮是先總統蔣中正先生於民國57年(1968年)要求教育部召集內政部等相關部會組成「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針對禮儀、服裝、樂舞、祭器組成四個專案小組,共花了兩年的時間研究,訂定36道祭孔儀程,並選擇台北市孔廟做為示範地點。

外界較不清楚是,在祭祀孔子之前,會先由孔子的後代子孫及孟子與曾子的後代子孫到崇聖祠,祭拜孔子的五代祖先,象徵著慎終追遠,接著才是釋奠典禮。

釋奠典禮主要包括:

一、預備、迎神

第一部分主要為預備及迎神,包括鐘鼓齊鳴、執事者各就其位及迎神,執事者指的是樂生、佾生及禮生等。樂生負責演奏傳統八音,所謂八音即是以「製作的素材」分為八大類,包括匏、土、革、木、石、金、絲、竹。

佾為行列之意。佾舞有八佾、六佾及四佾之分。八佾即每行、每列各有8人,加起來共有64人,為天子所專用;六佾則為36人,為諸侯所專用;四佾有16人,為卿大夫所用;二佾為4人,為士階級所用。

祀分為大祀、中祀及小祀三種,依階級分別由天子、諸侯及卿大夫適用。清朝之前,有的朝代祭孔採用大祀,有的則採中祀,由各朝代的君主決定其規格。「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於民國59年(1970年)定調採大祀祭祀孔子。然由於台北孔廟宥於場地所限,祭典只能跳六佾舞,自民國97年(2008年)以後開始擴建舞台,改跳八佾舞。

3
祭孔過程(照片由台北市孔廟委員會授權使用)

二、祭祀

迎來先賢先儒的神靈後,先是進饌。秉持孔子「食不厭精、燴不厭細」的精神,祭孔大典中共備有「三羹、四食、十籩、十豆」等27種菜色,並依等級依序遞減為「八籩、八豆」及「四籩、四豆」,各殿宇加起來共有189道饌品。

緊接著為三獻禮,由正獻官與分獻官到各神位前獻帛、獻爵及獻酒。三獻禮後為總統上香及奉祀官上香。 (相關報導: 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傳統舞獅藝術,什麼原因讓它成了全台唯一沒有耳朵的獅頭? 更多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祭祀程序中「飲福受胙」。「飲福」,係指祭祀完畢喝供神的酒;「胙」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帶皮、脂肪及肉的三層豬肉。由於古代祭祀者向神明祈禱賜福,神明會將福澤賜於祭品中,祭祀完畢後由參與祭祀者分享祭品、肉或酒,藉此得到神明的祝福。三層豬肉過去多由正獻官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