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偶然的情況,坐捷運到忠孝新生站,當時只想快速地穿過小巷走到濟南路去,就這樣憑著不太好的方向感,闖進了未曾造訪過的齊東街。
齊東街裡聚落式的日式房舍與數不清的老樹,靜謐的氛圍令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同時也激發了自己無窮的好奇心,想要探究這片日式房舍的背景。
藉由孤狗大神的幫助,「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找到了修復齊東街日式房舍的建築師孫啟榕,來為我們介紹齊東街的日式宿舍群。自小住在日式房舍內的孫啟榕,目前為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同時也是孫啟榕建築師事務所的主持人,近十年來在齊東街及濟南路一帶修復了五棟被指定為古蹟的日式宿舍,擁有豐富的古蹟修復經驗。
歷史背景
齊東街,過去被稱為「三板橋街」,在清朝時期曾經是一條「米道」,沿著瑠公圳開闢而成,從艋舺經由朱厝崙(中崙)、錫口(松山),然後渡船到雞籠,可以說是台北區域重要的東西向聯絡要道,供應著台北城內所需的米糧與媒炭等生活用品。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在齊東街及濟南路一帶蓋了許多文官宿舍,稱為「幸町職務官舍群」,主要興建於1920至1940年左右。這些隸屬於總督府下的文官宿舍,主要分為八個等級,官階愈大者,所分配的官舍等級就愈高,所享有的房舍面積也就愈大。
齊東街的日式房舍屬於第二級以上的官舍,包括單棟及雙併兩種形式,目前約保留10幾棟左右的日式房舍,多為單棟形式,基地面積約為100坪左右,房舍面積約為30坪。
日式宿舍的特色
1.和洋折衷
明治維新後,和洋折衷式的日式建築,被視為是進步的象徵。起初,為了追求時尚,日本人只是在原來和式建築外面,蓋了棟洋式建築;後來,由於洋式建築的便利性,使得洋式建築逐漸向和式房子靠攏,最後兩者合而為一。
孫啟榕說,榻榻米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榻榻米是日本傳統生活空間—和室,用來鋪設地板的一種材料,可供人在房間裡或坐或臥使用。和室的使用採取時間控管的方式,在白天或可做為書房,或可做為泡茶的會客空間,或可在用餐時間成為飯廳,到了夜晚則可以變成客人來訪時的臥室。和室的配置相當精簡,除了常見的和室桌外,其餘所需的坐墊或寢具都會收納在櫥櫃中,需要時才會拿出來。
然由於榻榻米的材質維繫不易,日人開始將使用頻繁的走道改用木地板,木地板可以說是洋式的象徵。隨著木地板使用面積的擴大,日式房舍中從過去榻塌米的多用途和室,逐漸改為使用木地板,並開始在木地板上擺放沙發等固定傢俱,有別於過去和室中不擺放固定傢俱的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許多台灣人家裡都有個和室的空間規劃,這與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留下的生活習慣有關。老一輩的人認為,有個和室可以做為家裡多用途使用的空間,像是泡茶室、書房或可做為客房等等;但事實上,和室對於台灣人的功用不大,最後都淪為家裡的儲藏室或閒置不用的空間,直至近10年來新裝修的房子中,才較少見和室的空間設計。
2.配合台灣氣候,因地制宜 (相關報導: 台灣第一家現代化「銀行」是日本殖民下的產物… | 更多文章 )
北半球的房子為適應氣候,多為南北走向,日本人所蓋的房子亦不例外。由於日本在台統治初期並不順暢,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在台日人有三分之二多為病死而非戰死,因而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起用具有醫學背景的後藤新平,開始著手改善台灣的公共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