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閒話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甲型流感病毒H3N2亞型圖。(取自維基百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談判,並且參與了威瑪共和國憲法的起草設計、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的著名德國哲學家、法學家、政治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不幸在1920年染上了當時肆虐全世界的西班牙流感,於同年6月14日因肺炎死於慕尼黑,年僅56歲(註一)。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原名:馬克西米利安‧卡爾‧艾米爾‧韋伯)。(作者賈忠偉提供)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原名:馬克西米利安‧卡爾‧艾米爾‧韋伯)。(作者賈忠偉提供)

同一時期的臺灣,自1918年6月到1920年2月為止,總共出現三波疫情,包含日本人在內,全臺(含澎湖等離島)共有91萬多人感染西班牙流感,44,700多人因此死亡,當時全臺總人口約為369萬餘人,死亡率達1.2%,連第七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也因罹患流感死於任內。但如果按照不同族群來分類統計,當時日本人死亡率約1.1%,臺灣人是3.4%,原住民則高達5%,可見當時在臺灣的醫療資源分配,也頗有差別待遇(註二)。

第七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Portrait of Akashi Motojiro,1864~1919,北九州福岡人)。(作者賈忠偉提供)
第七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Portrait of Akashi Motojiro,1864~1919,北九州福岡人)。(作者賈忠偉提供)

 

在流行病學史上,近100多年的時間當中,全世界曾經發生4次流行性感冒大流行,分別在1889(~189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和1968(~1969)年。其中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1918年、由H1N1之A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常簡稱:甲流、A型)引起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註三)對世界的危害最為嚴重,估計全世界約有5億人遭到感染,造成至少5,000萬到1億人死亡,當時世界總人口也不過約17億人,染病死亡人數遠超過同一時期世界大戰所造成1,500~1,700萬人的死亡記錄(註四);之後兩次流感大流行分別是1957年,在中國大陸爆發的亞洲流感(註五),當時肆虐的一樣是A(甲)型流感的H2N2病毒,一般認為這次流行導致全世界共有至少100萬人死亡,其中有72,000是美國人;1968年則是由H3N2病毒引起的A(甲)型普通香港流感,造成約75萬人死亡(註六)。

流行性感冒是一種由屬於正黏液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感冒重症,它是一種以RNA為基因體的病毒,分子量大約220kDa,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球狀其直徑大約為100 nm。病毒不同於具有繁殖機制的病菌(細菌),必須先附著其他生物的細胞表面才能繁殖(註七)。之後會利用刺尖形狀的Hemagglutinin(HA)分子貼到細胞表面的特別受體而穿過細胞膜,破壞宿主細胞,而開始繁殖。

流感的症狀比普通感冒(註八)嚴重許多,而且在潛伏期間就已經具有傳染力了。罹患流感除了一般感冒的症狀之外,還伴隨著—高燒、強烈的肌肉痠痛、疲倦感與併發腸胃道不適等症狀,對於老人與小孩也有較高的致死率(註九)。2003年SARS流行過後,在一場國安高層會議中,行政院主管衛生的官員在報告中指出,一旦出現人傳人的流感大傳染,「估算臺灣地區可能有530萬人感染,7萬多人住院,14,000多人死亡」。不過,當時國內大多數的防疫專家卻不這麼認為,他們以過去大流感經驗法則與同時間越南、泰國等地的(禽)流感案例推估,保守估計流感至少有10%的死亡率來看,衛生署的統計報告「絕對是低估」(註十)!但以美國為例,流感的致死率似乎並不如專家估計的那麼高,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以2019年10月流感爆發至2020年2月初的流感病況統計(共有三型流感肆虐美國,分別是:A型之H1N1、H3N2、B型之「維多利亞病毒株」),估計全美已有超過1,500~1,900萬人得流感,有18萬人必須住院治療,約有8,000~1萬人因此喪生,致死率約為0.05%(歷年平均死亡率約0.13%),仍遠低於2019年底由新冠狀病毒所引起的武漢肺炎的平均約2.1~2.5%的致死率(註十一)。 (相關報導: 感冒可以不去看醫生,自行買成藥吃嗎?專家:大致來說可以,但這些族群例外 更多文章

雖然青壯年並非「高危險群」,不過,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嚴重的感冒併發症案例,都發生在這群人身上。(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罹患流感除了一般感冒的症狀之外,還伴隨著—高燒、強烈的肌肉痠痛、疲倦感與併發腸胃道不適等症狀,對於老人與小孩也有較高的致死率。(示意圖/pakutaso)

Influenza的字源歷史

根據醫學史上的記載顯示,歐洲在十四世紀就有所謂的「流行性感冒」的發生,因此西方人稱為Influenza,起源於西元1500年時義大利人將流行性感冒歸為對星體有「影響力」(Influence)的疾病,含有「天上來的(災難)」之意--相傳是每當看到哈雷彗星的尾巴,就會有一場感冒的流行。另一個可能的字源是Influenza di freddo,意思是:「有影響力的感冒」(註十二)。也就是說在人類有歷史以來,就常常受到流行性感冒的侵襲。以前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例,1918〜1919的兩年中,因為感染流行性感冒而死亡的人數,遠超過因戰爭而傷亡的人數,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有2,000萬到4,000萬的人死於流行性感冒。科學家認為,1918年的流感死亡率會這麼高,而且主要死亡者以20~40歲間的青壯人口居多,很可能是因為在人體的血液和肺裡出現「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所致。細胞激素(cytokine,又稱:細胞因子、細胞素、細胞介素)是一組作為信號之用的小分子蛋白質(蛋白質及多肽),在如免疫反應中發揮作用。當病毒感染到肺部時,過度刺激免疫系統,導致對抗入侵者的T細胞和巨噬細胞大量湧入,然而這些細胞啟動了更多的免疫反應,刺激更多的細胞激素產生。好東西一下來得太多太猛,就會造成致命的反效果。免疫細胞累積並集合--自由基、凝血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1、白介素-10和白介素-1受體拮抗劑,可能會破壞組織,如果這情況發生在肺部,聚集的免疫細胞就會阻塞呼吸道;也就是說,流感患者是--溺斃在自己的體液裡。(註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