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謊報行蹤、四千人被迫隔離…明知瞞報病情害慘社會,為何卻有愈來愈多人選擇「不誠實」

隨著武漢肺炎延燒,全球確診人次不斷升高,但「瞞報病情」的個案數也愈來愈多。示意圖。(美聯社)

這兩天線上辦公,編輯部同事們的情緒都​​已經跌落到了谷底,尤其在李文亮醫生去世之後。暴露在鋪天蓋地的壞消息中,寫文章這項工作變得異常耗竭。疫情發展至今,我們見到的魔幻事件已經很多。但越在這種時期,越需要理智的討論一些問題,比如最近越來越頻發的「瞞報病情」現象。

當絕大多數人都在努力隔離,「瞞報」便成了當下疫情的最大敵人之一。相信你已經看到許多瞞報病情(他們可能已經自己發燒、去過疫區,甚至已經確診),導致多人感染、隔離的報導。比如,一位山東患者因為隱瞞情況外出聚餐,導致68名醫務人員被隔離;比如,晉江一名男子從武漢返鄉,謊稱自己從菲律賓回來,然後參加2場大型宴請並擔任喝酒划拳主力,劃得4千多人居家觀察。

大家憤怒,批判,怒斥他們「非蠢即壞」、「攪亂一鍋粥的老鼠屎」。可從心理學角度去講,我們又偏偏不能過度苛責他們。 

在隱瞞肺炎病情背後,往往隱藏著一種病恥感(perceived self stigma):對疾病和自己的歧視,這又來源於大眾對肺炎群體的污名化(stigmatization)接下來我們要說的,也許會是一件你「理智可以理解,情感難以接受」的事。但在當下疫情控制的關鍵時期,這絕非小事。

一、什麼是疾病標籤下的污名化?

針對疾病的污名化(stigmatization)可以被劃分為兩個類型:來自外界的社會污名,以及被患者感知到並內化了的病恥感。

社會污名(social stigma)一般通過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表現出。

刻板印象:指整個社會對於傳染病的一種錯誤的、固化的認知(如:對病毒的傳染性、預防措施有錯誤的認知)

偏見:是社會刻板印象在認知和情感上的表現(如人們厭惡、害怕一種可能源自社會外來群體的傳染病)

最後,歧視是偏見在行為層面的呈現(如:人們會以一種並不尊重他的方式,告訴別人離他遠點)

諸如「武漢人滾遠點」「武漢人自重」這種說辭,我們見得還少嗎?

(圖/簡單心理)
(圖/簡單心理)

病恥感(perceived self stigma)主要是因自己生病而產生的羞恥感(shame)。當患者被社會打上一個「有毒」的烙印,被降格成低人一等的存在,患者自己也不得不接受了這種設定,認為自己得了病「很丟人」。

害怕。害怕世俗的壓力、害怕被身邊人「指指點點」,害怕沒有面子。必須承認,這種「害怕」在我們的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個人可以躲開很多東西,但唯獨難以躲開來自別人的批判。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不願去求助,往往就是因為如果別人知道了他在做心理諮商或是去精神科,會用異樣的眼神看他。放到這次疫情中,是一個道理。

就算他們自己有求助的意願,他的家人、親朋好友也可能會阻止。 「先吃點藥看看」「別大驚小怪的」,畢竟在許多人心中,有一個「有問題」的親人是很丟臉的事情,誰都不想承受隨之打包而來的負面輿論。

「如果我的兒子被確診肺炎了,別人該怎麼看我們家啊!」 (相關報導: 中國對待真相的態度》17年前揭露SARS疫情,老軍醫蔣彥永90歲高齡仍遭軟禁 更多文章

二、為什麼得了傳染病,就那麼容易被人詬病?

歷史上,許多生理疾病都曾有過被污名化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