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在法國工作的時間不算長,也說不上是職場老鳥,但我或多或少都在工作中經歷職場文化的洗禮,再加上聽聞不少親友的經歷,對法國上班族也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如果在一個工作環境感受到某種氛圍,也許可解釋成特例或個案,但是經歷了不同環境,不同老闆、不同同事、不同地點和生態,若還是感受到一樣的事情,那也許真的事出有因。
當然,我不能說全法國每一個職場都符合我的描述。如果剛好有人遇到完美的工作、完美的老闆和完美夥伴,那恭喜你,你真的比大部分人都幸運!以下跟大家分享的,都是我根據自己或是親友的親身經歷和見聞,所做的觀察和總結,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學歷,還是很重要
還沒出國的時候,以為只有台灣有學歷迷思,但瞭解法國職場以後,才發現怎麼跟台灣的情況這麼像啊!先不論那種天降英才、老闆都捧著鈔票來搶那種萬分之一的奇才特例,絕大部分的人,要找工作前,都得先秤秤自己的學歷有幾兩重。
法國的高等教育有好幾種不同管道,不同領域就有不同體系,粗略來分,法國高等教育體系可分為公立大學(l'université),和大部分為私立的專業學校(la grande école),而學生進了什麼樣學校,基本上就已經決定未來職場的方向。(至於像是預科、技職體系這邊就先略過,不然講不完。)
如果想要進法國企業或是當個薪水不錯的白領,擁有法國學歷絕對是必須的!甚至連一般商店、業務、領隊導遊,都需要特定的學歷才行,如果畢業後想轉換跑道,跨到不同領域,大概就像想把潛水艇開上天空一樣困難。
我來到法國後曾經想找正式的導遊工作,但是我沒有專業導遊的學歷(Licence pro),連履歷也不用投了,反正沒這文憑第一關一定被刷下;我在找工作時,也曾經到法國美妝連鎖店 Sephora 的店裡直接投履歷想應徵店員,但店員小姐也直接打搶我,說他們只收有美妝和生技相關領域 BTS、DUT(類似台灣的二技)的畢業生,嗯,履歷還沒送出手就掰掰了。
這裡的台灣朋友也因為想要找一間好公司工作,於是又花了好幾年和好多錢進了私立商業專業學校進修,在鬼知道她經歷了什麼以後,終於好不容易畢業了,拿到專業學校的畢業證書,等於是一張可以在業界暢通無阻的閃亮亮入場券,應徵面試滿檔,最後還可以在眾多企業之間猶豫要選哪家。她人沒變,一樣是認真上進又有事業心的女孩,改變的是,手上多了一張漂亮的法國文憑。
又或者,沒有學歷或是學歷較不亮眼的人進了公司從基層開始做起,刻苦耐勞期待著媳婦熬成婆,可以用經歷洗學歷,結果到頭來公司還是聘了一個擁有完美高學歷的畢業生來當專案經理,空降成功,硬生生壓在基層的頂上。
另外,平心而論,我覺得法國企業對外國學歷並不友善,除非是那種國際名校如哈佛、長春藤等等,不然一般的外國文憑基本上在法國企業之間不容易得到認可。
結論就是,如果想要在法國的公司工作、在法國職場飛黃騰達,有法國文憑和學歷,是非常重要的。
2.法文再好,還是說不過法國人
這是我和另外幾位台灣友人共同的看法,我們都待過法國職場。這點和台灣很不一樣,在台灣如果外國人可以講一口流利的中文,再加上英文和他自己的母語,我們都會覺得他很厲害,是個跨文化或國際型的人才(至少我自己是這樣覺得,而且很多東南亞移工都是這種例子,這真的很厲害也很不容易。)但是在法國,若母語不是法文,往往會在不知不覺間顯得弱勢,甚至被質疑能力不足。
外國人再怎麼磨練法文,也沒有辦法達到法國人打娘胎就內建法文的境界,說得再好,也不會百分之百跟法國人一樣好。
當一個職場需要多語人才時,會法文的外國人的確有優勢,但是當他們不那麼迫切需要你的才能時,你的等級就會變成「法文或是溝通能力沒有像法國人那麼好的外國人」,這對很多在法國工作的外國人來說,都是很深刻的挫折。
我曾有一次跟公司上司爭執,雙方都有話要說,有誤解也有不滿,我盡量理直氣和又完整地表達我的想法,但通常在這種情境下,很多時候就是講話大聲、講話快或是字字珠璣的人占上風,我在爭執中還要思考我要怎樣用法文適切地表達想法,可以表達不滿但不能沒有禮貌,這是對等的溝通,但是對方是我的上司......等,當然可想而知,我就算表達再好,也一定說不過人家。
於是上司跟我說:「如果妳覺得我們無法瞭解妳想說的話、妳需要幫助,妳可以找妳先生來,雖然他不是我們工作場合的相關人員,但是我願意讓他來幫助妳溝通,如果妳需要他的話。」雖然上司以為這是一種體貼,對我來說卻是很深層的否定,當下我真的氣到全身發抖,我回答:「我可以自己來投履歷、來面試,然後拿到這份工作,還在這裡跟你們工作了這麼久,我都可以自己做到,然後現在我們要溝通、要爭執,你就覺得我無法自己來面對,需要我先生的幫助、躲到他的身後?」
而更多時候,職場的法國同事總會在有意無意,甚至是毫無惡意的相談之間,在在提醒你這件事。
「你聽得懂我在說什麼?」「不是剛剛才講過一次嗎?」「蛤?你不知道OOO?怎麼會?」「笨耶!」
其實大部分能在法國職場上找到工作的外國人,法文程度都不會差到哪裡去,而且很多時候他們就跟一般法國員工一樣,事情會沒聽清楚、會忘記、會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但是因為不是「法國人」的緣故,會被認為是因為語言溝通能力不足而造成技能不足。
3.不能逃避衝突
以前在台灣工作時,曾經有同事把我的私人事情和客戶當閒聊話題,雖然也不是什麼可以上頭條的腥羶色八卦,但是我也沒那麼希望靠私生活刷存在感就是了,不過我又不希望這位同事感我在指責她,於是我請另一位同事視情況婉轉地跟她說,這樣我會有點困擾、不好意思。結果最後話是傳達了,但我們之間卻產生了無以名狀的小疙瘩,也不太在工作之外有交集了。
現在在法國則是另一個次元,法國人講話的直接有時候真的會讓我覺得,沒有這顆心臟就別聽這話,不然立馬吐血。之前有位同事也是腥羶色不忌、禮義廉恥不知道怎麼寫,常常把其他同事當成自己人生自傳的收聽觀眾,有一次另外一位同事真的沒心情聽,便直接跟他說:「我其實對你的私生活真的沒什麼興趣,你不用把所有細節都告訴我,真的想講去找心理諮商師。」
Bang!我要是沒先來法國練過,光聽到這回答心臟都要漏一拍了!
他們的不爽不會忍吞在心裡,而造成人際間大大小小的衝突、摩擦、一言不合都很容易發生,大至對於工作理念、範圍或是內容的爭執,小至對一句話或是一句招呼的不同解讀和意見相左,都有可能是磨擦和衝突的導火線,他們對此似乎相當習以為常,所以對法國人來說最重要的人際相處方式,不是避免衝突而是如何面對衝突,怎樣好好吵一架、怎樣溝通、怎樣和好,或是怎樣在衝突後相處,這才是他們的處世之道。
4.敢爭取,就可能擁有更多
接續上一點,因為法國人沒在怕跟別人起衝突的,所以想說什麼、想要什麼,直說就是了。現今法國的勞工爭取權益,舉凡抗爭、罷工等等各種社會運動都是以此為出發點。
而我也發現敢爭取、敢要,雖然不能保證要求一定會百分之百達成,但真的有更多可能改善原本狀態。
以現在的工作來說,老闆對美女前輩和宅前輩就有不同的行事準則,下班之後老闆不會打給美女前輩,但是有時卻會在晚上九點十點時還打給宅前輩,當老闆有事需要有人假日加班時,也是第一個問宅前輩,要是宅前輩真的不行才問美女前輩。
並不是老闆偏心愛美女,而是人家嗆辣小辣椒會說不、會拒絕,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打電話聯絡,不然簡訊和line一律不回,並且她也不接受常態性的加班......等,雖然她私下當然也被老闆唸過,不過唸歸唸,這種事情後來就比較不會輪到她身上,而宅前輩因為和老闆夫婦年輕就認識了,基於工作和私交原本就有不少交集,自然也比較願意為店裡和工作犧牲奉獻,於是他就變成老闆的救火隊了。
而我自己也曾經和老闆協調過工作時間,當然不可能百分之百照我的意思,但至少達成百分之五十,各退一步達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共識,而對我來說就是改善了百分之五十。
自己的權益要自己保護,去爭取,不要怕。(反正大不了爭取失敗而已,不會有額外損失。)
5.尊重自己,別人才會尊重你
其實這句話真的是老生常談,但要做到也真的不容易,尤其職場又是個很容易給你打擊和挫折的地方,待久了,可能不知不覺間對自己的能力都會有所質疑。
我曾經被法國同事用開玩笑的語氣說我講法文有口音、清音濁音發音不標準,我便跟他說:「你也知道我母語不是法文,我也是一點一點從零開始學,學到今天這地步,能跟你這樣對談甚至在法國工作。今天我的口音代表我的文化、我的根源,表示我就是台灣人,我為什麼要為此覺得不好意思?」(一個例子戳中好多點:法文不會像法國人一樣好、不要怕衝突......)
當下的確有點不歡而散,而在之後同事用破英文和客人講話,比手畫腳好不容易溝通完成以後,我跟他說:「如果我這時候揶揄你的英文很爛、法文腔太重根本沒人聽得懂,然後一點也不想想你剛剛說英文時做的努力,你覺得你會有什麼感覺?」同事想了一想,跟我道歉,他說他知道自己有時候嘴巴挺賤的,希望我不要在意。
6.儘管在法國,資方的剝削和偷吃步依然存在
我不是要美化法國,而是跟台灣比起來,法國是一個相對保護勞工的國家,這也讓我自然而然拉高了看待法國職場的標準,就好像我們不會拿一個騎三輪車的小孩,跟一個環法自行車選手拿來做比較一樣,人家就 baby 你跟人家計較什麼?當然任何成長和進步都要鼓勵,讓他慢慢長大,但是你都已經是專業選手還期待人家讓你慢慢長大,這就不對勁了。
然而,儘管是在法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資方偷吃步、規避法規等狗屁倒灶的事還是時有所聞。畢竟人無完人,的確不能以完美來苛求,但想來卻是令人難過。
比如說資方付員工薪水為一個月 2000 歐元,但為了少繳點稅,薪資單上只打 1000 歐元,剩下 1000 歐用現金付,美其名是為勞資雙方省稅(因為勞工名義上賺得少,稅自然也繳得少),而勞工為了得到這份工作也只好接受,實際上卻是偷吃步的行為,真正爽到的只有資方,對勞工其實並不是雙贏。如果勞工有一天失業、被資遣了,要領取失業救濟金,原本他月賺 2000 歐,可以領取其中的六成或七成,但現在薪資單卻只申報 1000 歐,他就只能領 600 到 700 歐,硬生生少了一半;另外,拿著比最低薪資還低的 1000 歐薪資單要找房租房、買車、向銀行借款,鬼才理你!所以到頭來,勞工雖然錢沒少拿,但卻還是遭到了剝削。
我也聽過其他不少真實案例,員工為公司賣命工作到中風送醫,請了一個月病假好好休養生息,結果公司這段期間找了個新人頂替,起薪低、好用又有健康耐操的身體,於是公司就希望員工「自己提離職」......我只能說真的,不要為公司賣命,血淋淋的例子就在這裡。
或是該給合約的沒給、該給勞工保險的沒保、發現實習生CP值比正職員工還要高....族繁不及備載,「儘管是在法國」,這種事情,卻常常發生。
7.禍從口出,嘴巴要管緊
雖然說法國人沒在怕講心裡話,但是有些時候心裡話真的不能全講,畢竟職場是複雜的,怎麼聽怎麼說都需要學習。就像很多人跟我講的,同事的話聽六成、老闆的話聽三成就好,要共體時艱、要積極向上,這種話睡覺都會背了,其實老闆的意思不外乎就是「閉嘴、別吵、給我多賺點錢」,而同事一起同甘共苦,能聽的多一點,但是防人之心真的不可無,多聽一點點就好,也不要全部照單全收。
我自己就吃過這種虧,我在工作忙的時候,習慣對話簡短扼要,事情重點說完、交代完就可以了,沒有時間文謅謅的。如果別人跟我說:「喬安妳可以幫我去倉庫找XXX嗎?」我就會回答「好」;或是當我有急事要跟同事說,「那個領隊說他等一下有20個客人會來。」對我來說,溝通到了,重要意思傳達到了,就好了。
但是幾次以後,有次我居然因此被訓,說我沒禮貌、容易生氣,我當然不明究理當然不服氣(第三點拿出來,不要怕衝突,往死裡問),硬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說我到底哪裡不禮貌、哪裡像愛生氣冒犯到他們,今天不說,我就永遠不會知道我到底哪裡做不好。結果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當我只回答「好」或是講話只講重點時,他們就覺得我好像在生氣,講話和回答都不禮貌,省略了請謝謝對不起等諸如此類的詞語對他們來說過於乾澀,於是便自行腦補成我在生氣、無禮。
雖然一時之間有點啞巴吃黃蓮,畢竟我沒那意思,卻被別人解讀成這樣,還因此被訓,難免不高興,但事後想想,這可能就是語言或是文化上的差異,我自己想來沒有任何異狀,如果他們不告訴我,也許我也不會發現這樣有問題,經過這次事情後,我以後在說話時也更加注意我的用字遣詞,避免再次造成別人的誤會和不悅,畢竟這是法國的職場和環境,我就得多一點入境隨俗。
像我這種無意間的言行都有可能造成別人的誤會了,更何況是說得多的人,可能講別人的一句八卦、對老闆的一串抱怨,都有可能會被有心人放大解讀,最後反而對自己不利。人都有表達己見的權利,但在話說出口前先多想想後果,會不會因此樹敵?有沒有可能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小心為上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同在職場奮鬥的大家,有沒有其他辛酸血淚史或是葵花寶典要和我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