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70年前,朝鮮半島上的那場中美大戰!鮮為人知的8個韓戰細節和現實意義

(BBC中文網)

「那是1950年的一個禮拜天,我們當時正在教堂裏,聽說要打仗,心裏很痛苦。」韓戰的親歷者李先生曾向BBC回憶說。北韓軍隊在6月25日進入韓國,不到一星期,就拿下韓國首都漢城(現稱首爾)。

幾天後,北韓(北朝鮮)軍隊開進位於朝鮮半島中心的原州,當時李先生一家就居住在此。「你可以想像到我們的恐懼。」

距離韓戰的爆發整整過去70年,在美國它是「被遺忘的戰爭」,在中國它是「抗美援朝」,在朝鮮半島,這場戰爭造成的傷痕依然未能癒合。

70年過去,三八線附近仍然是全球矚目的軍事熱點區域。70年過去,當年站在北韓與南韓背後的兩個大國——中國和美國,經歷了破冰、融合,到再次走到針鋒相對的對立面,為這場還未結束的戰爭賦予了現實意義。

韓戰爆發70年之際,有必要重溫一些歷史細節,為當前圍繞半島的大國博弈提供一份歷史註腳。

細節一:抵抗侵略還是被裹挾上船

「我們大家那會兒對美國特別仇恨,大家說好不容易過上好日子了,日本剛侵略了一次,美國又來侵略我們。這次咱們不做亡國奴,咱們一定要參加『抗美援朝』,大家紛紛報名,沒有一個不報名的。」一位中共離休幹部曾向BBC中文回憶。

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抵抗侵略一直是這場戰爭的出發點。中國官方語境強調戰爭起因是美國支持的南朝鮮入侵金日成領導的北韓共產黨政權,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已經越過了三八線,威脅到中國的領土安全,因此中國被迫派出兵參戰。

這種說法從戰爭爆發的第一天就已經開始構建,北韓稱,「南朝鮮李承晚軍隊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發動突然襲擊,這次戰爭是美帝國主義蓄意發動的,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來說,是抗美衛國戰爭」。

不過隨著停戰協議、中美建交、蘇聯解體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史學界普遍認為,是金日成在得到蘇聯同意和支持的承諾後,首先越過三八線,對韓國發動突然進攻。

原中共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主任的阮銘曾向BBC中文表示,實際上當時史達林跟金日成之間的約定,毛澤東並不知道。毛澤東質疑來中國談判的金日成,是否有能力打下韓國全境,如果美國介入並登陸怎麼辦。「但是金日成拿出史達林跟他談話的記錄,毛澤東就想2比1,史達林跟金日成說要打,那他就反對不了。」

金日成領導的朝鮮共產黨軍隊突襲南方,在戰爭最初勢如破竹,當年9月初幾乎攻佔朝鮮半島全境。但7月7日,聯合國通過決議組成由美軍指揮的聯合國軍幫助韓國軍隊予以抵抗,9月15日成功實施仁川登陸,一舉反攻,改變戰略態勢,金日成軍隊很快陷入絶境。

10月,聯合國軍北部戰線已經推進到中朝邊界的鴨綠江邊。

面對這種危機局勢,毛澤東感覺非常為難,阮銘回憶,「胡耀邦曾講,毛澤東在韓戰時期幾天幾夜抽煙不睡覺,下不了這個決心。因為政治局會議上有人是反對的,另外對美國的意圖也不是很了解,後來主張打的佔了上風,周恩來就說,在門外打比較有利。」

緊接著,毛澤東又收到史達林的秘電,要求中共出兵援助北韓。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連結韓戰與越戰的台北馬場町─從吳石與陳寶倉談起 更多文章

z朝鮮半島至關重要的三八線

細節二:中美的戰略誤判

最終,戰爭爆發近4個月後,中國入局。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電令中國東北野戰軍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秘密入朝參戰。10月25日,志願軍打響了後來取得全面勝利的「第一次戰役」,因此25日被中國官方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