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金融轉型推手 吳明敏:農業金庫盼與農漁會成為「總行與分行」關係

全國農業金庫董事長吳明敏表示,推動農漁會資訊共用平台後,農業金庫與農漁會有望成為「總行」與「分行」的關係。(盧逸峰攝)

全國311家農漁會信用部6500億元存款轉存機構「全國農業金庫」,9月3日舉行「農金資訊公司」成立記者會,行政院長蘇貞昌給足面子,除出席外,還特別強調農業金庫董事長吳明敏「從教授轉變為董事長」很努力在做事。從扁政府時代參與《農業金融法》立法,之後「學而優則仕」擔任不分區立委,馬政府上台後,一度墜落谷底,經歷4年漫長司法調查,如今擔任農業金庫董事長,面對全國只有6家分行的機構,吳明敏到底做了什麼改變?

吳明敏5日接受《風傳媒》專訪,說明農業金庫成立「農金資訊公司」,對於台灣農業金融體系的意義。

「銀行業是承擔風險的行業,若抱持消極態度,少做一件事,薪水領一樣多,自然就不會有做事的動力。」吳明敏表示,「很多同事跟我說,我很有體力,做事都不會累,我告訴他們,只要相信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價值的、該做的事,你就有做事的動機,完成以後也會很高興,工作是一種價值,不要把它當成負擔。」

吳明敏是《農業金融法》立法的外部諮詢學者,當時台灣在本土金融風暴後,有36家基層金融機構淨值為負,財政部強勢推動農漁會併入銀行的過程中,引發全國農漁會大反彈,吳明敏表示,當時民進黨南部縣市長,包括楊秋興、蘇煥智,要求前總統陳水扁呼應基層農漁會「與農共生」訴求,不能再強勢推動整併,因此才有2003年《農業金融法》立法與2004年農委會農業金融局的成立。吳民敏表示,他曾擔任農委會「研修農業金融法規」委託研究計畫主持人,當時參與的丁偉豪、林彭郎、許忠信、洪英杰、楊偉文、劉松齡,以及新莊與蘆洲農會,大多數陸續進入農金體系核心。

15年間 農漁會信用部逾放金額從761億降至52億

原本體質脆弱的農漁會信用部,經歷了10多年的調養,目前已明顯改善,吳明敏表示,2005年5月底農業金庫成立時,全國農漁會信用部的逾放比高達13.48%,311家農漁會信用部有107家逾放比超過15%,逾放金額達761億元,到去年底逾放比只剩下0.45%,逾放金額降到52億元。

不過,面對全台其他37家銀行的競爭,農漁會信用部顯得格外辛苦,吳明敏表示,「很多農會總幹事告訴我,老一輩的人在農會有開戶,但他們過世後子女繼承財產時,子女就直接把農會的帳戶關掉,把錢存到一般銀行。」過去農漁會信用部不僅侷限在個別鄉鎮經營區,面對行動支付、區塊鏈等各種新金融科技的衝擊,農漁會在資訊系統的投資上,更是嚴重落後其他金融機構。

20170428-永康商圈啟用行動支付記者會,店家使用新型機器,可支援Apple Pay。(甘岱民攝)
其他銀行在行動支付、區塊鏈等各種新金融科技的大力發展,使得農漁會信用部在競爭上特別辛苦。(資料照,甘岱民攝)

吳明敏表示,台灣早期農漁會資訊系統,一共分為5個「資訊共用中心」,還有4家農會自設資訊室,農會與農會之間,彼此沒有辦法辦理「通提通儲」服務,農業金庫作為《農業金融法》所規定農漁會的上層機構,目前全台有7個營業據點,一直很期待扮演「母雞帶小雞」的角色,提供農漁會資訊系統共用服務。 (相關報導: 名人真心話》閣揆任內緩漲釀王如玄辭職!陳冲嘆:從未主張漲或不漲,問題是勞動部從未弄清楚多少勞工領基本工資 更多文章

吳明敏表示,「農金資訊公司」原本是農業金庫的「資訊共用部」,過去一段時間,農業金庫將北區、中區、聯合、板橋等4個資訊共用中心,成功地整合到「農金資訊公司」,截至今年7月,全台311家農漁會信用部,已有176家加入農金資訊公司,占整體農漁會存款68%,放款70%,目前只剩下南農中心的135家農漁會尚未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