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發生陸軍CM11勇虎式戰車因煞車失靈墜溪造成四名軍士官兵死亡的憾事,讓許多民眾對陸軍仍用服役近30年的老戰車感到悲憤,部分酸民也在網路上幫忙嗆聲,認為陸軍怠忽職守。事實上,我相信中華民國陸軍也很想很想買新戰車,但國防部認為臺灣是海島國家,對海島國家而言,制海權和制空權的維護,絕對攸關生死,一但海空軍戰力盡失,即便陸軍戰力再如何勇猛,恐無濟於事,故國防預算大多優先分配予海空軍。
國防部並沒錯,這樣的戰略角度及建軍方向、是對的,畢竟臺灣進口能源依存度達98%,經濟更仰賴外銷及貿易,若臺灣對外海空航線盡失,臺灣危矣。故長期以來,我國地面部隊裝備更新速度及增強在資源分配上一直偏於弱勢,主要是這樣的原因。
但陸軍戰車,真的舊了,確實已過時。從戰車主炮口徑上來比,解放軍目前最先進的99改式戰車,或是作為主力的96式戰車(現役2,500輛左右),使用的皆125mm滑膛炮,而各國現役的主戰車,不論美軍M1A2SEP戰車、日本10式戰車、德國豹2A5型戰車、法國雷克勒戰車、甚至義大利C1公羊式戰車,都用120mm滑膛炮,但陸軍現役的CM11或M60A3戰車用的卻是M68A1 105mm線膛炮。有什麼差別呢?105mm線膛炮可說是西方國家使用最普遍的裝備之ㄧ,我國聯勤廠也仿造過M68A1 105mm主炮,並裝備在國產的CM12型戰車上;但西方各國長期用線膛炮後發現,膛線會因炮彈的持續開火而容易磨損,故開發了滑膛炮,滑膛炮沒有膛線設計,砲彈因飛行中不需旋轉,對於炮管磨損較小,可有效延長炮管使用壽命,再加上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開發,二者配合使用,滑膛炮整體性能不輸線膛炮,且炮管壽命更長,遂成為新一代戰車必備裝備。再者是口徑,目前國軍用的是105mm,但西方各國使用的是120mm(俄國及解放軍用的是125mm),口徑越大,可發射的砲彈越粗,當然威力越大。也就是說國軍現役戰車的主砲,不論種類或威力都已過時。
再從裝甲而言,不論CM11或M60A3用的皆鑄造式龜殼型炮塔,鑄造式炮塔最大好處即容易生產、加工簡單、而且厚度可控制,但俄製戰車的鑄造式炮塔往往會比西方鑄造式炮塔更厚,而我國陸軍用的是美製炮塔,較薄,且龜殼式設計會使炮塔較高。而新一代主戰車用的是鋼質全焊接方型車體,高強度鋼使戰車生存度更高,抗擊性更強,方型設計使車身更低,可輕易隱蔽在市區及樹林中,車身體積更大,可裝備更多彈藥、先進設備及預留戰車未來的升級空間。 (相關報導: 戰車翻覆意外第4死 中尉排長吳得瑋昨夜宣告不治 | 更多文章 )
第三是發動機,不論CM11或M60A3用的發動機,皆750匹馬力,但新一代主戰車發動機至少是1200匹馬力以上(中國99改式及日本10式戰車都是1200匹馬力,除中國96式戰車發動機僅800匹馬力),美軍M1主戰車更是1,500匹馬力以上。差別在哪呢?戰車的速度、爬坡性皆和發動機有關,而現代戰車套件很多,為增強其防護力,可為戰車加掛反應裝甲,或加裝複合式裝甲(兵整中心有開發),問題是,不是裝了就好,因為加裝這些裝備後,戰車整體重量會大幅增加,但裝了後戰車被要求要能一樣的快速機動,但發動機不夠力情況下,就無法為戰車加裝這些額外的套件,也就是說戰車整體戰力無法額外的有效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