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玠,1980年出生的創作歌手,在當兵退伍之後被獨立音樂品牌「風和日麗唱片行」簽下,出過4張專輯,最著名的歌曲有《你》、《下雨的晚上》還有歌手魏如萱也唱過的《香格里拉》。也許不像巨星級的歌手擁有千萬粉絲,但他有一群死忠且擁有自己品味的歌迷,講到台灣的民謠創作歌手,沒有人會跳過黃玠。
看似每天都很閒,但其實只要醒著就是在工作
創作歌手沒有固定的上班時間和地點,工作週期也很不規律,比較難用一天的時間單位來衡量。黃玠說,他常常一整天下來什麼事都沒做,但只要醒著就會一直思考某一段旋律和歌詞要如何發展,偶爾想到什麼好的字句就把他紀錄下來,可能累積了很多小片段,但就是無法完成一首完整的歌。乍看之下好像一整天都沒有產出,但其實也根本沒在放假,因為創作的壓力一直在。
我也想當創作歌手,但寫歌到底是要怎麼寫?
黃玠是以歌詞為中心的創作者,他說,好的歌詞會讓一首歌有靈魂、有說法,一個很普通的旋律搭配一組很強的歌詞,一樣會打動人。
黃玠的創作習慣是先有一個要寫的主題,例如某種社會現象;有了主題後再選擇歌曲的風格,看看是歡樂的、還是悲憤的路線,接著再想歌曲的結構,拍子、和弦要怎麼安排、前奏或短或長、中間要不要有間奏或是轉調.....
黃玠自己的歌曲有一半的詞曲會同時完成,但他說這種情況可遇不可求,也有一些曲子寫好放了三年才填詞。平常他也會隨手記錄一些想到的韻腳或句子,有時在騎車時靈感閃過,就會馬上路邊停車,用手機記下來。善用工具建立自己的音樂資料庫,對創作歌手來說是很重要的!

焦慮是自由的副作用
創作不順的時候,黃玠會離開工作室一整個下午,漫無目的的搭上捷運,離開自己的世界、觀察城市裡的其他人都是怎麼生活。有時候他覺得自己歌寫不出來很焦慮,但看著捷運上的上班族、年輕人、老人,他會想到也許這些人的焦慮比他還更嚴重。
創作者的身份讓黃玠擁有很多自由,他可以在歌曲裡説任何他想説的話,可以不上班、可以每天都熬夜、可以在沒有靈感的時候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自由既給了他創作的空間,也帶給他窮追不捨的焦慮,兩者相依並存,也許這就是創作者的原罪吧。
籌備演唱會也是個大工程!
對於歌手來說,一個瞭解你、照顧你,並且讓你完全信任的唱片公司真的是可遇不可求,風和日麗唱片行之於黃玠便是如此。黃玠說,他跟風和日麗很合拍,在討論專輯或演唱會的主題時,公司永遠不會叫他做他不想做的事,而他在發想自己的創意時,也知道公司的底線在哪裡。
黃玠的所有演唱會都是由公司和他一起規劃,但他覺得,企劃的部分由公司負責越多越好,他就可以專心當一個歌手、創作者。以籌備演唱會來說,他們會先想好一個主題,可能是新專輯的歌,例如「尋找黛安娜」巡迴就是以《Diana》的故事作為藍圖,而2018年的巡迴主題叫「冬。Love Me」則是因為黃玠很喜歡冬天。 (相關報導: 做!你想的工作》要有大量知識、能跳脫框架、還要有創造力!「策展人」到底在做什麼? | 更多文章 )
主題確定後,黃玠就會開始跟公司一起安排歌單,討論用哪首歌做為宣傳主打、要請哪些樂手、需不需要鍵盤手、如果有幾首歌比較安靜,需不需要弦樂跟手風琴?再看看預算表是否可行,但原則還是盡量不要賠錢,「畢竟這是我們的工作,沒有人麵線成本15塊賣12塊的吧!」除了演唱會本身的節目內容以外,黃玠還要安排時間去定裝、拍宣傳照,之後就可以跟樂手練團,等著彩排跟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