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是有錢人的事?錯!達人教你用四種ETF,打造小資族最完美投資組合

需不需要做資產配置,跟你能承受多少風險有關,跟資產數目多寡是間接關係。(圖/ flickr)

每次跟友人提到資產配置,不免會出現以下幾句話:資產配置指的是要投資多少錢嗎?有錢人才需要做資產配置吧?資產配置,可是我錢不夠欸?我投資股票就夠啦!幹嘛做資產配置?

民眾似乎普變認為資產配置是有錢人才需要做的。的確,大部分有錢人因為對風險管控的意識較大,所以都會傾向會做資產配置,不過也是有一些富人只做股票投資,例如巴菲特。

需不需要做資產配置,跟你能承受多少風險有關,跟資產數目多寡是間接關係(個人資產越多,可承受風險越大)。若你可以承受股市低點時投資組合帳面上的虧損,例如50~70%的損失,你或許不需要資產配置。

風險承受力越大,投資可以越積極;風險承受力越小,投資必須越保守,適合做資產配置

那麼身為小資族的我們,風險承受能力如何呢?

一般來說小資族都是年輕人,根據年齡法則,理專通常會推薦股票配置多一點的基金組合,例如70%股市、30%債券。 有些理財達人說不需要除了股票以外的投資,風險承受力不夠,時間來湊,推薦小資族不做資產配置的人,邏輯上其實就是讓時間抵銷掉股票會出現的波動,因為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股市的回報率最好。 什麼是風險承受力?先想想以下三個問題

你能夠承受多少損失?(實際上有多少空間可以損失)

你心理層面可以忍受多少帳面損失?(心臟強度)

急需用錢的時候,會不會從投資組合中拿回來用?(平時有沒有存緊急預備金)

那麼身為小資族的我們到底需不需要資產配置呢?還是回到風險承受力身上。風險承受力說明白了一點,跟你的年紀、財政狀況、投資偏好(保守或是激進)有關。

年紀越大,越沒有失敗的本錢,風險承受能力低。

財政越差,越難承擔虧損,例如要家中有許多人靠你的薪水吃飯,或是有許多債務,每月現金流不夠,存款不足,都會導致風險承受力下降。

投資偏好是個主觀因素,越是討厭投資組合帳面損失的人,風險承受力越差,屬於心理層面因素。

所以小資族的狀況是什麼呢?

第一,小資族年輕,風險承受力好,第二,小資族普遍存款較少,風險承受力差,第三點則是因人而異。可以看出小資族其實介於風險承受力最差和最好的中間,更傾向不好的這邊。

如果風險承受力比較低,我們又不想錯過高風險性資產,如股市,所帶來的豐厚收入該怎麼辦?其實我們只要讓股票在我們的投資組合中佔比下降,並且配置其他特性相反的低風險性資產即可。

因此我個人會比較推薦,配置較為中庸的投資組合,不要過於保守也不要太激進。

過去我們曾在這篇文章提過個人投資理財的金字塔。這張圖我簡單描述了一個人可以做的理財項目(盾與矛),而今天我想要專注在如何打造攻守兼備的投資組合(用於進攻的矛),讓你不論牛市熊市都有賺錢的機會。

(圖/Mr. 西城 提供)
(圖/Mr. 西城 提供)

現在我們在重申一次到底甚麼是資產配置。

所謂的資產配置,是投資者為了降低單一資產可能的風險,將資金分配在不同類型的資產,如現金、股市、債券、房產、貨幣等等。由於每種資產的特性不同,一種資產可以填補另一種資產的虧損,降低整體波動率的風險。 (相關報導: 「可以搶反彈,但千萬記得跑!」股市達人示警:這次恐怕是長期熊市 更多文章

資產配置的方法之一,是讓不同資產之間呈現負相關或是零相關性,例如2011年歐債危機時,股市和房地產大跌,債券沒怎麼跌,黃金甚至還大漲到歷史高點184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