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入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如何解讀檯面下的國際政治角力

(BBC News中文)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uncil)13日選舉產生新一屆成員,中國和俄羅斯兩大人權記錄惡劣的國家當選,將由 2021年元月開始任期三年,有分析批評認為這是全球人權運動的大倒退。

曾經的成員國美國在2018年以該組織未能有效捍衛人權為由選擇退出,其兩大戰略競爭對手中國和俄羅斯當選後,將如何影響全球人權事業發展以及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公信力,成為關注焦點。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政治學教授夏明對BBC中文說,中、俄兩國當選成員國「暴露出世界人權事業極大的倒退,也反應出推動世界人權議題的艱難。」

(BBC News中文)
(BBC News中文)

最有懸念的亞太區選舉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由 47個成員國組成,本次按五個地區改選其中 15 席。成員國由聯合國大會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得票超過半數者當選。本次參與投票的國家共有191個。

此次選舉產生最大爭議及最有懸念的地區在亞太區。這是唯一一個候選國多於空缺席位的地區,五個國家爭奪四席。最終由巴基斯坦、烏茲別克、尼泊爾和中國奪得。

另一個候選國沙烏地阿拉伯落敗,這次敗選被認為是對沙烏地阿拉伯在異見記者哈紹吉(Jamal Khashoggi)遇害事件後改善國際形象的沉重打擊。而該國在2016 年獲得 152 票。

除亞太區外,其他四區都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選出新成員,包括俄羅斯和古巴的當選。

本次進入成員國的還有,非洲國家象牙海岸、加彭、馬拉威和塞內加爾,東歐的烏克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玻利維亞和墨西哥,以及西歐國家英國和法國。

中國得票數銳減兩成

在亞洲區,中國以139票數排名最後,比上次2016年得票少兩成, 前面有巴基斯坦、烏茲別克和尼泊爾。

中國得票數大幅減少的原因被認為與中國國內的人權狀況息息相關,尤其體現在近期新疆和香港人權狀況惡化上。

新疆當局以接受再教育培訓為由大規模關押維吾爾族人,並被調查出自2017年以來,拆除了數千座清真寺、神社和其他伊斯蘭宗教場所。在香港,新《國安法》的實施被指削弱香港的高度自治。同時在中國大陸,一些維權律師、公民記者、學者等遭到不斷打壓。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成員國本身應起到楷模作用,而中國的人權記錄和相關法律制度的缺陷削弱了其本身作用」,旅美學者、原美國律師協會法治項目中國主任虞平對BBC中文說。

多個人權組織早前發表報告,促請聯合國成員國不要投票給中國、俄羅斯等國,稱這些國家的人權狀況令它們無資格獲得席位。

堤奇-費索伯格(Elisabeth TICHY-FISSLBERGER)(右)是人權理事會第十四週期主席。(BBC News中文)
堤奇-費索伯格(Elisabeth TICHY-FISSLBERGER)(右)是人權理事會第十四週期主席。(BBC News中文)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政治化」運作?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是聯合國大會下的一般性事務機構,其成員國除了應充當「楷模」,代表聯合國發揮「監督」世界各國人權狀況的作用。理事會每年召開三次會議,以集體討論、表決等形式審視聯合國成員國的人權狀況。

虞平認為,中國過去發揮的所謂監督作用已經「政治化」,這也是中國失去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關報導: UN人權理事會沒救了?中國、俄羅斯、古巴當選理事國 龐畢歐:這就是美國退出原因 更多文章

他解釋,「中國常常為了對抗西方國家指責其人權狀況而去批評其它國家,或者動用其自身的委員地位去影響其它國家,交換在其他聯合國機制下支持中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