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個月大規模示威運動,黎巴嫩1月21日終於在國會首肯下成立新政府,由前教育部長迪亞布擔任新總理,前總理哈里里去年10月請辭後,黎巴嫩一直呈現無政府狀態,如今群眾還是絲毫不顯平靜,仍質疑新政府受真主黨與伊朗操控,掀起新一波更暴力、更憤怒的抗議行動。
真主黨點頭才能成立的政府?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期刊指出,由伊斯蘭教什葉派真主黨(Hezbollah)與其盟友掌握的國會,日前終於點頭答應迪亞布(Hassan Diab)組成的內閣,儘管成員名單全是技術官僚,是黎國1990年內戰結束以來頭一遭,還有女性擔任副總理、國防部長等突破平權里程碑的亮點。但真主黨長期接受伊朗資助,不僅令西方與阿拉伯各國搖頭,人民也對長期把持政治資源的真主黨與伊朗勢力極不滿意。

就連新上任的大批內閣成員,也和前朝政府脫不了關係。鑒於黎巴嫩已陷入內戰以來最嚴重經濟危機,債務高達GDP的1.5倍、居世界之最,人民對新政府更不願買單,怒批是個「萬聖節政府」,只有粗糙掩飾與原先腐敗政府的關係。
《外交政策》報導,黎巴嫩已為了新內閣人選纏鬥數個星期,真主黨勢力不斷介入,對財政、衛生和社會福利部長等職位虎視眈眈,因為這些職位較能接觸「國家資源」以獲得酬庸任命權,為達目的還多次威脅要停止「調停」角色。
這樣的妥協結果,遠遠不及民眾期待。這場因為撙節政策而爆發的大規模示威,主要訴求卻不只振興經濟,更要求推翻實行多年的「宗派任命」制度,亦即讓特定信仰或族群掌握特定公職的分配規則,希望藉此拔除根植多年的裙帶政治與貪腐風氣。

介入政治恐惹一身腥
真主黨淌進籌組政府這場渾水,對該組織而言也未必是高招。這個強大的武裝組織過去較少直接參與政治,多數都在邊界之外對抗鄰國以色列,或是協助老大哥伊朗對抗敵人。真主黨更喜歡透過間接力量影響政局,對抗遜尼派、德魯茲派或基督教馬龍派等政治敵手。
那麼,為什麼真主黨此次放棄遠端操控,親自把手伸進來了呢?《外交政策》分析,前總理哈里里原本堅持要監督新政府籌組過程,但他不僅要為國家的經濟困境負責,也和西方各國關係密切,後者是與美國嚴重交惡的伊朗最不希望見到的情況,真主黨才決定全力介入內閣決定。
然而,黎巴嫩目前面臨900億美元(約台幣2.7兆)外債,外匯存底不斷減少,從去年10月開始黎巴嫩里拉的幣值更狂貶30%以上,新政府必須實施強力的改革政策,定將失去大量支持,何況真主黨本來就不受遜尼派與德魯茲派族群待見,在基督教族群中也只有零星支持。當前的爛攤子恐怕不是真主黨能負荷的重擔,能不能撐過一年都是問題,遑論恢復社會秩序。

過去的真主黨,至少還因為鮮少直接成為腐敗政府的一份子而頗受公眾肯定,但如今也被視為既得利益者。但對歐洲與海灣國家等主要投資者而言,真主黨掌控的黎巴嫩覺對不是他們願意支持的地方;即使轉向國際貨幣基金(IMF)等組織求援,也勢必將被要求推動更激進的改革,進而引發更嚴重的民怨。
或可向卡達求援、美國切勿棄守
但《外交政策》指出,黎巴嫩也並非全無朋友可以求助。例如海灣國家卡達,善於遊走在伊朗和西方國家之間,與真主黨和伊朗的關係也不錯。對卡達而言,幫助黎巴嫩可以緩解自己和宿敵——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也能安撫伊朗情緒。
自從美國於1月初擊斃伊朗特種部隊司令蘇萊曼尼(Qassem Suleimani)後,伊朗一直揚言攻打美軍在中東的據點,包括位於卡達的烏代德空軍基地(Al Udeid Air Base)。歐洲國家也可能支持由他國出手援助的做法,以免再度爆發另一波難民潮。
《外交政策》提醒,在黎巴嫩風雨飄搖之際,美國絕對需要努力維繫在貝魯特的影響力,無論是軍隊、央行或其他親西方、反伊朗的政治族群,都需要加緊看守。 (相關報導: 讓安倍政府滿臉豆花的逃亡大戲!日產前董座現身黎巴嫩,戈恩:我不再是日本司法的人質 | 更多文章 )
未來,黎巴嫩政府和其背後虎視眈眈的各方勢力,有一天無疑會再度被公眾輿論壓垮,黎國民眾有力量揭開萬聖節面具下的真面目,妖魔鬼怪終將現形。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先前一直猶豫是否要繼續給予黎巴嫩軍事支援,也需多花點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