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總理哈里里的辭職,能否拯救宗派主義下的黎巴嫩?

黎巴嫩示威,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宣布下台。(資料照,AP)

10月17日,黎巴嫩政府宣佈對Whatsapp用戶課稅,結果引發滔天民怨,民眾憤而走上街頭。在示威活動喧騰近兩周後,黎巴嫩總理薩阿德.哈里里(Saad Hariri)於10月29日宣佈辭職,本就暗流湧動的黎國政壇因而陷入詭譎多變的迷局。對示威者來說,總理辭職或許象徵勝利不遠,但就黎巴嫩自身的宗派主義(Sectarianism)脈絡觀之,此舉恐將導致更大的政治災難。另外某些媒體或許認為黎國此次示威象徵公民力量的崛起、基層的怒吼,然若深究便能發現,這次示威仍無法超克過往的結構性障礙,某些站上街頭者,反而正是底層群眾所鄙視的對象。

黎巴嫩的宗派主義

哈里里總理不僅是黎巴嫩反真主黨大本營-未來運動(Future Movement,تيار المستقبل)的領導,也是反敘利亞代表「3月14日聯盟」「(March 14 Alliance,تحالف 14 آذار)裡的要角。回顧其總理之路,可以八個字總結-坎坷艱辛、高潮迭起。哈里里的父親拉菲克.哈里里(Rafic Hariri,1944-2005)本是黎巴嫩商業鉅子,與沙烏地關係良好,並於1992年至1998年、2000年至2004年間擔任黎巴嫩總理,其不僅大力促成《塔伊夫協議》(Taif Agreement),終結15年黎巴嫩內戰,更主導戰後重建工作,令首都貝魯特重回往昔榮華。

然天有不測風雲,不明人士以汽車炸彈暗殺哈里里,4000磅的TNT驚天一炸,不僅炸出逼退敘利亞駐軍的雪松革命(Cedar Revolution),也讓其次子薩阿德.哈里里應族人要求走上政治之路,以繼承父親的政治版圖。2009年,哈里里初登總理大位,卻因2011年真主黨成員宣佈退出內閣而下臺;2016年哈里里重回總理寶座,沒想到這次就任不只更加兇險,也更為狗血:哈里里在2017年訪問沙烏地時,突以「伊朗與真主黨在中東過度擴權」、「害怕被暗殺」等理由,宣佈辭去總理職務,並待在沙烏地不肯回國。由於事發經過實在太過詭異,故而引發了「哈里里是人質」、「哈里里其實已被沙烏地挾持」等國際疑雲,導致黎沙關係劍拔弩張。

在各色謠言繪聲繪影下,這出政治驚悚劇的結尾也相當出人意表。哈里里在公開辭職12天後悄悄回到貝魯特,宣佈「中斷辭職」,並表示自己正與總統米歇爾.奧恩(Michel Aoun)磋商。最後其終於在12月5日「撤回辭職聲明」,並對自己在沙烏地的真實境遇絕口不提。回顧哈里里過往的總理生涯,之所以會如此動盪波折,除了外部的伊朗-沙烏地地緣衝突外,國內的宗派主義也是一大主因。在黎巴嫩,要爭取國會議員選舉配額、公務員任用資格、公部門晉升機會等,往往不取決於能力,得視個人的宗派歸屬而定,遜尼派、什葉派、基督徒,各有各的規矩。此般現象的成因,還得從奧斯曼帝國談起。 (相關報導: 受夠宗教把持政治》黎巴嫩總理哈里里下台難平息民怨 示威群眾持續抗爭達到世俗化民主 更多文章

黎巴嫩示威:示威群眾慶祝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宣布下台(AP)
黎巴嫩示威群眾慶祝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宣布下台。(資料照,AP)

奧斯曼帝國採米利特制(Millet)統馭各族人民,但這裡的「族」卻與血緣關係不大,端看個人宗教信仰而定,故穆斯林有自己的米利特,猶太人與各大正教會也有,各米利特適用不同的宗教法與稅賦。而奧斯曼時代的黎巴嫩也遵循此種分群方式,且因天高皇帝遠,故各米利特都有很大的自治空間,由此種下了各大宗派間的分群自治傳統;當法國人入侵黎巴嫩後,殖民政府也遵照這套體系統治人民,加上利益分配不均,讓各宗派間的分歧日漸加大,例如馬龍派基督徒(Maronite Christians)明顯比穆斯林享有更多特權,由此埋下日後的內戰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