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虞美人往往與國殤紀念日(Remembrance Day, 11月11日)緊密相連。
每年一進入11月,許多英國人都會在胸前佩戴紅色的虞美人花,以紀念那些在一戰、二戰以及其他戰爭中陣亡和犧牲的軍人和平民。
每年的11月11日11點整,整個英國都會默哀兩分鐘,以此來紀念戰爭中的死難者。
大多數人印象中,英國人佩戴在胸前的虞美人都是鮮紅的,近年來,也開始有人選擇佩戴不同顏色的花。
我們為你介紹不同顏色表達的不同含義。
紅色

紅色虞美人是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隨後戰爭衝突中死難者的最著名的標記。
佩戴這類小紅花的靈感來自於開滿虞美人的花野,那裏曾是許多歐洲戰事的爭奪地。
一戰期間,成千上萬的士兵在歐洲的戰場挖掘和修築戰壕和掩體。後來,這里長出鮮紅的花海。
紅色虞美人還與英國退伍軍人協會(the Royal British Legion)相關 - 它是由英國一戰退伍軍人創建的一個慈善機構。他們說,紅色的虞美人象徵著紀念與希望。
紫色

佩戴紫色虞美人經常用於紀念那些由於戰爭而死亡的動物,例如馬匹、狗和鴿子。
這些動物經常被充軍,在戰爭中派上用場。因此,佩戴紫花的人認為應該同等對待那些為戰爭做出貢獻、犧牲生命的動物,尤其是在一戰中死亡或受傷的許多戰馬。
由戰馬紀念機構所組織的紫色虞美人募捐活動將會把捐款送給「世界馬福利」以及藍十字協會(Blue Cross)這樣的動物慈善機構。
黑色
黑色的虞美人有兩種不同象徵意義。
它最常用於紀念黑人、非洲和加勒比海社區的男、女軍人以及平民為戰爭所做出的貢獻。
該活動組織者表示,他們雖然支持佩戴紅花,但也希望能強調黑人、非洲和加勒比海社區為戰爭所做出的努力。
白色

有些人認為紅色虞美人有美化戰爭和衝突之嫌,所以他們有可能選擇佩戴小白花。
白花是由名為「和平承諾聯盟」的慈善組織發起的,該組織旨在促進和平。
他們說,白色虞美人在緬懷衝突中死難者的同時,也希望能促進和平,以及挑戰人們對待戰爭的態度。
「紅罌粟」與虞美人

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英國人用於國殤紀念的是「虞美人」(corn poppy)、而不是製作鴉片的花種「罌粟」(opium poppy),但經年曆久,流行文化中,「虞美人」與「罌粟花」這兩個概念經常被混用。
罌粟花是最具爭議的花卉之一,因為它會令人聯想到毒品。
1804年,德國藥劑師弗里德里希·瑟特納(Friedrich Wilhelm Serturner)成功從罌粟中分離出了鴉片,後來又從鴉片中提取出了鎮痛藥物嗎啡。
鴉片成了當時的搶手貨,包括倫敦在內的許多地方鴉片館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許多人成為癮君子。
不過,鴉片的醫用價值也不容忽視。它可以給癌症病患者以及需要做大手術的病人強力止痛。

佩戴虞美人的由來
紅色的虞美人在1914年一戰爆發後被賦予新的象徵意義。
當年,成千上萬的士兵在歐洲的大片耕地和田野間挖掘和修築戰壕和掩體。次年、即1915年,一種奇妙的景觀出現了:一望無際的田野和荒原上,長出鮮紅的虞美人花海,絢爛奪目。
原來,花籽可以在地下常年休眠,但如果土地被翻動,加上適合的天氣狀況就會生長、綻放。
1915年的比利時恰逢暖春,位於比利時伊普爾附近的弗蘭德斯(又稱法蘭德斯,Flanders Field)出現了鮮紅的虞美人花海。而這一景色對於那些經歷過戰爭的將士來說別具一番淒美的意義。
加拿大士兵麥克雷(John McCrae)的《在法蘭德斯戰場》(In Flanders Field )這首詩成為一戰中最重要的作品,詩歌中描述了法蘭德斯田野中的花海。
後來紅色虞美人就成為紀念戰爭中陣亡將士的象徵。
佩戴小紅花的傳統是在第一次大戰結束後的1921年開始的。那一年,陸軍少校喬治·豪森(Major George Howsen)向退伍軍人組織「英國軍團」提議,每個成員應該做一些紅紙花在公眾中分發。
他自己設立了一個小作坊,僱傭退伍軍人和家屬,其中不少是傷殘軍人。由於人們對這種紀念方式反應熱烈,作坊不久便發展成有一定規模的小工廠,現在的廠址在倫敦城南。 (相關報導: 新冷戰》美版「一帶一路」來了!拜登政府明年啟動「重建更好世界」倡議 | 更多文章 )
這些花當時由30多萬志願者在街頭分發,募捐到的錢用來接濟處境困難的退伍軍人和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