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投資人的最愛——「定存股」,經歷了網路泡沫、金融海嘯、歐債危機,很多人在投資市場多年,最終卻發現自己的荷包「很受傷」、「賠大於賺」,再加上存款利率越來越低,所以近幾年「定存股」大大的流行起來!
但,到底什麼股票才適合當「定存股」呢?
定存股是什麼?
那「定存股」一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拆解一下字面意義,就是用來形容一些和「定存」差不多安全、穩健,而配息又比銀行定存高的「股」票。
若以職業來比喻,「定存股」的概念就像當「公務員」一樣,雖然薪水不會爆發性成長,但能有長久穩健的現金流。呈上所述,定存股的基本特質,就是「安全穩健」與「配息高」。
而要找到「安全穩健」的股票,就要找可以預見該產業和企業,在未來 5 年、10 年⋯⋯甚至更久之後,還能長久穩健經營的。
從產業上 (質化) 來看,有一些民生必需品、公共事業、醫療製藥,不論景氣好壞大家都需要用到;另外有一些具備「護城河」的大型龍頭績優股(含電子股、金融股),也在「定存股」的範圍內。
從數據上 (量化) 來看,它們則大部分都具備,「上市 10 年以上、年年賺錢、年年發股息」等條件。
台股中著名的定存股
台股目前比較著名的定存股有:
電信業:電信 3 雄(中華電、台灣大、遠傳)
保全業:保全雙傑 (中保、新保)
醫療製藥:永信
股利波動幅度不大的「定存股」,較適合退休人士持有。這些企業不景景氣好壞都能獲利,而且獲利 (EPS) 也很穩定,因此配發的股利金額也不會落差太大,這樣的股票比較適合退休人士持有。


定存股的估價方式
股利相對穩定的定存股,最適合的估價方式就是「股利法」了。我們用持有「債券」的概念來想,如果純領股利 15 年會回本(相當於 6.6 % 殖利率),Emily 會覺得股價很便宜。
因此公式為:
股利 X 15 = 便宜價
股利 X 20 = 合理價
股利 X 30 = 昂貴價
股利我會用今年的股利和近 10 年的平均股利都算 1 次估價,2 個估價加起來平均後,再取安全邊際得出最後適合的買賣價格。

要買定存股,先注意5大迷思
定存股在選股、操作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以下要點,以免落入「陷阱」中:
1.「定存股」仍是「股票」,而非「銀行定存」
「定存股」和一般股票相比,不管是股價波動、獲利、股利數目都相對穩定,但和銀行定存在 300 萬之內「絕對保本」相比,還是具有一些風險。
除了不是絕對保本之外,股災時也會跌到接近腰斬,不是像定存一樣隨時提領都不會損失本金。

2. 景氣循環股不一定適合當「定存股」,尤其在長線高檔區
原物料景氣循環股的特性,除了在景氣高、低時,獲利、股價落差數倍,景氣下跌時連「股利」也會大幅縮水。因此想以「股利」當退休金的退休金的人,宜仔細考慮!

3. 不是「高殖利率」就是「定存股」,選擇持續「穩健經營」的企業
常常有人問 Emily,某某個股適不適合當「定存股」? (相關報導: 財金系教授說實話:別相信「外幣定存」廣告詞!你以為的高利率,根本占不到便宜 | 更多文章 )
當我進一步詢問其選股原因,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因為它殖利率很高⋯⋯」,我覺得這真是誤會大了,因為不是所有殖利率高的股票都能叫做「定存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