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只要手機不在身旁,你就感到焦慮?五種「社交媒體成癮」的自我評估與建議

英國倫敦,打手機的女子。(美聯社)

我們都覺得自己有時會沉迷於手機,漫無目的地刷著Instagram,或是在Twitter上的八卦新聞後留言——即便是在我們懷疑自己該放下手機的時候。我們該如何應對自己的行為?這取決於我們是否真的已經成癮,抑或只是一種稍作調整便能克服的不良習慣。

心理健康專家說,如今人們對「成癮」一詞的使用太隨意,但其實,真正對社交媒體產生依賴的人並不多。成癮本身是一種譜系障礙,病情或輕或重,可能需要心理治療和較長的戒斷時間。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即便沒有達到成癮的程度,顯然我們使用社交媒體也相當頻繁。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的一項研究發現,70%的Facebook用戶每天都會瀏覽該網站,其中近一半的人一天會瀏覽好幾次。

若出現以下五種大致跡象,則表明相關不良習慣可能會發展成更嚴重的問題,而對於如何減少玩手機的次數,本文也給出了建議。

一、強迫性地使用社交媒體。

如今不管我們去哪裡,都很難不帶手機,因為我們感受到某種壓力,要確保自己的老闆、伴侶和孩子能夠隨時聯繫到我們。而當我們把手機視為一件附屬物隨身攜帶時,又很難不在一些空閒時刻掏出手機來查看社交媒體,無論是乘電梯,在去上廁所的路上,還是在公園閒逛時。

2022年5月,俄羅斯聖彼得堡一處東正教教堂外的耶穌像,往來行人都在看她們的手機。(美聯社)
2022年5月,俄羅斯聖彼得堡一處東正教教堂外的耶穌像,往來行人都在看她們的手機。(美聯社)

那麼究竟何為「強迫性使用」?《神經心理學評論》(Neuropsychology Review)於2019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將「強迫性行為」定義為一種不得不重複做某件事的感覺,即便我們知道真的不用去做。

當刷手機的強迫性慾望戰勝我們的理智,促使我們做出危險舉動時,比如開車或過馬路時查看推送資訊,這時就要引起注意了。(最近好幾天的早晨,我在家附近都看見一名女子一邊看手機,一邊推著嬰兒車走在車來車往的路邊。)

菲爾·瑞德(Phil Reed)是威爾士斯旺西大學(Swansea University)心理學系主任,他一直在研究導致不良社交媒體使用習慣的根源。他說,習慣一旦養成便很難改掉,因為它們往往會在「自動模式」下完成。「對付習慣的辦法是讓它進入意識範疇,讓你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他說。

建議:試著記下你每天查看社交媒體動態的頻率,空閒時的短暫瀏覽也算。關閉應用程式推送通知,設置全面「勿擾」模式,或是在蘋果(Apple)設備上對專注模式進行自定義設置,以便在工作時段或開車時自動開啟。

接下來,在通常用來看社交媒體的時間安排上其他活動。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能源需求恐創新高,煤炭熱潮捲土重來:世界各國都在增加煤炭採購 更多文章

「如果縮減社交媒體使用時間的同時不增加其他活動,那麼其他任何試圖減少社交媒體使用的辦法幾乎都不會奏效。」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電腦科學副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說。他著有《數位極簡主義:在喧囂的世界選擇專注的生活》(Digital Minimalism: Choosing a Focused Life in a Noisy World)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