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聯合國取代成效不彰的國際聯盟,成為二戰後各國參與的全球最大國際組織,2020年適逢成立75周年,但在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情況下,聯合國旗下的世界衛生組織飽受批評,國際危機組織聯合國事務主任高文,與瑞士日內瓦國際關係及發展研究所政治學者比爾斯泰克均認為,聯合國體系面臨「決定性試煉」,而美國和中國則忙著互相指責。
多邊主義對窮國相當重要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坦言,這場疫情是「二戰之後,聯合國面臨的最大挑戰」,而世界衛生組織(WHO)被批評聽命中國,應對疫情不力,聯合國最高權力機構「安全理事會」,直到4月9日才舉行視訊會議,首度討論疫情,最後擠出聲明稱,支持古特雷斯並呼籲團結一致。高文(Richard Gowan)直言:「這是聯合國在21世紀面對的決定性試煉。」
Richard Gowan, UN director for the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in New York, and Thomas Biersteker,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the Geneva Graduate Institute, share their views on the UN response to the pandemic and what's at stake.https://t.co/E83qdGqHD8
— swissinfo.ch (@swissinfo_en) April 20, 2020
「若聯合國成員能團結對抗疫情,加上聯合國機構扮演重要協調角色,就能顯示多邊主義的重要」,高文接受《瑞士資訊》(Swissinfo)訪問時說,「這對窮困國家而言相當重要,因為他們需要科技和經濟援助控制疫情,如果政府協調失敗,採取分散、民族主義方式抗疫,就會得到聯合國不再重要的結論,這對協調氣候變遷、人權等議題都是負面影響」。

安理會充斥保守主義文化
比爾斯泰克(Thomas Biersteker)坦言,多邊主義正面臨關鍵時刻,因為許多國家的初步做法都是關閉邊界,「這不令人驚訝......對於這會有怎樣的意涵,現在言之過早,我想不進行多邊協商的做法,長期下來會認知到,國家獨自行事的能力有限」。對於聯合國安理會面對疫情無作為,他表示,安理會存在著保守主義文化,在協調一致用語之前,不會有太多行動,也不會創新。
比爾斯泰克說,中國非常維護國家主權的概念,若安理會決議涉及國家主權,他們就會很緊張,「而中國保持沉默,我想是因美國特別抨擊,中國不想成為導致決議談不成的那一方,他們也沒能力去封殺」。他也提到,美國要中國扛起責任,因此中美雙方忙著互相指責,造成多邊合作難以執行。高文同意比爾斯泰克說法,指出美國要求決議寫進病毒來自中國,但中國不肯,因而陷入僵局。

專家:WHO經費嚴重不足
高文稱,安理會大多數成員國都想就疫情採取行動,「安理會不能,也不應取代WHO處理國際公衛事務,但至少要能呼應古特雷斯的停火要求,做出決議維護非洲和中東地區的穩定與安全」。他坦言,聯合國到3月中,都還不知道疫情會改變他們的策略,而維和、人道援助及其他人員忙著緩和局勢,「可看出聯合國人員比成員國有用,不過最後仍要各國政治和財政支援」。
由於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暫停提供WHO經費,聯合國與國際組織財務運用問題再度浮上檯面,「大家必須知道WHO是嚴重經費不足」,比爾斯泰克告訴《瑞士資訊》,「現在來自成員國的經費收入不到20%,我們要知道WHO已被約束了」。高文則指出,西方國家不會想要面對來自非洲、中東的「疫情難民」,但長期來看,窮困國家一定會要求更多援助來對抗疫情。

萬國宮整修停擺 國際會議陸續取消
「我想大約6至12個月,聯合國就會對此議題有不愉快的激辯」,高文稱,「窮困國家會要求更多援助,援助國則會表明說沒錢」。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UNOG)總幹事瓦洛瓦亞(Tatiana Valovaya)先前告訴《日內瓦論壇報》(Tribune de Genève),聯合國的財務問題因疫情而更嚴重,必須另外協商開支,且UNOG所在的萬國宮(Palais des Nations)整修工程也被迫暫停。 (相關報導: WHO法務長搬出「一個中國」立場 外交部:聯合國決議未說PRC代表台灣 | 更多文章 )
這項整修工程原預計2024年完成,費用高達8億5000萬瑞士法朗(約新台幣264億元),而工程停擺,勢必會影響完工時間及最後開支總額。位於美國紐約市的聯合國總部則未完全關閉,但大部分職員與UNGO和其他國際組織員工一樣,都在家上班。每年平均約12000場會議在日內瓦舉行,而聯合國裁軍談判會議、人權理事會,以及國際勞工組織大會都已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