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信用評級仍是金口玉言?中、英被調降信評等級 怒批評鑑「過時」

國際信用評級:3A是最高分,頂級優質(BBC中文網)

近日中國和英國先後遭國際主要信用評級機構降級,各自也都為自己作了立場鮮明的辯護,都認為評級機構的評判不符合實際。目前主導全球資本市場信用評級市場的仍是三大機構:穆迪(Moody's)、標凖普爾(S&P)和惠譽國際(Fitch Ratings)。另外還有香港的理信評級(CTRISKS Rating)。

通俗地說,信用評級是受評對象違約風險的大小、履行債務合約責任和義務的意願和能力給出的專家評分,供決策參考的資訊信息。主權信用評級的對象是一個國家,評級下調會影響該國政府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舉債成本,理論上,評級高意味著融資成本較低,反之亦然。

英國降級

穆迪(Moody's)22日宣佈將英國評級評級從Aa1下調一檔至Aa2。這是穆迪4年多來首次下調英國信用評級,主要原因是認為脫歐令英國未來經濟增長壓力增大、英國政府削減開支的能力令人懷疑,未來債務水平預期上升。

英國政府隨即反駁,發郵件稱穆迪對退歐將衝擊英國經濟的評估「過時」,需要重新評估英國的脫歐計劃。聲明指出,首相梅伊當天早些時候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發表演說,已經勾畫出「英國與歐盟未來關係的宏大藍圖」,這將使雙方均能從全新的合作關係中受益。

穆迪商標
穆迪對英國政府控制債務能力和脫歐對其經濟的影響持更謹慎的態度(BBC中文網)

2016年6月,標普將英國信用評級下調為AA,在今年4月發佈的報告中,標普稱英國的展望仍為負面,原因是退歐過程中持續面臨風險。惠譽在2016年6月27日將英國信用評級從AA+下調至AA,同時將英國的展望下調為負面,並在今年5月確認了這一評級和展望。穆迪還將英國央行的評級從Aa2下調至Aa1,但將英國的債務評級從「負面」改為「穩定」,這意味著它將不會很快進一步下調英國評級。

中國降級

略早一點,標普和穆迪對中國也相繼下調主權信用評級;來自中國的批評聲中也有「陳舊過時」這一說。標普21日宣佈將中國的評級從AA-下調至A+,依據是信貸持續強勁增長,擴大中國經濟的金融風險,儘管中國政府最近加大控制企業杠桿水平的力度,但預計未來2到3年的信貸增速會繼續推動金融風險上升。今年5月24號,穆迪下調中國的評級,理由是中國實體經濟的債務規模未來五年預計將快速增長。

對此,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一場經濟論壇講話時表示,國際評級機構如此評判,屬於短視,高估了地方政府和國企債務狀況,使用的量尺「過時且諸多缺陷」,而且「無視中國黨和政府去杠桿的決心和行動能力、與時俱進的改善治理機制、提高治理能力的潛能」。

去年3月,穆迪先把中國的長期主權債務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又把中國的25家非保險金融機構、8家保險公司、38家國有企業以及34家市政基礎設施公司的評級展望下調為負面。標普隨後作出同樣宣佈,只有惠譽保持「穩定」展望。

人民幣元
中國許多人認為國際評級機構的評估系統在中國不適用。(BBC中文網)

壓倒性的負面評判在中國激起反彈。據中國媒體報導,中國財政部和央行官員先後發聲,表示它們的觀點過於悲觀,但它們不了解中國特殊國情;財政部長樓繼偉曾公開表示不必在意國際評級機構評分。 (相關報導: 標普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 北京回嗆:令人費解、你們錯了! 更多文章

當時,《澎湃》援引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師奚君羊說,根據經濟數據中國的指標確實有不佳的地方,但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方法相對更適應西方國家,未必能將中國的特殊因素包容在內,比如中國政府在經濟中發揮的作用,國企和傳統經濟學意義上的企業在信貸、風險和經營模式上的區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