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性教育小警總-全國家長會對於性別教育的無知

性別平等教育的宗旨即是:「成消除性別偏見、強調性別尊重態度,並能對性別角色抱持均等的社會期待。」全家會對這樣的教育目標既然不滿,卻也提不出更適切的教育理想。(林孟穎攝)

在三月十一日的新聞「家長團體要求教材應嚴審;學者:性平教育非性解放」中,2015年才成立的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全家會)擔心課程中的用詞與內容影響學生的「正常性」,因此邀請國教院洪詠善(介紹課綱與教材審查機制)及師大健教所晏涵文(講解性別平等與性教育)到其聯盟自行舉辦的「性別平等教育座談會」進行報告;並討論家長會長如何從課綱到各校審查性別教育內容的機制。然而全家會表達強烈的保守立場,認為現行的性別教育有許多觀念問題。

性別平等教育的宗旨即是:「成消除性別偏見、強調性別尊重態度,並能對性別角色抱持均等的社會期待。」全家會對這樣的教育目標既然不滿,卻也提不出更適切的教育理想。我也鼓勵讀者點開下列教育部的連結,即是教育部的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綱內容。經過自己的閱讀與判斷,才能更全盤的對性別平等教育產生省思。

為什麼要性別教育?假尊重真排擠已造成許多性別悲劇

性別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性別間的尊重、消除偏見、並且鼓勵學子能表現自己的性別角色不受社會期待過度的影響。然而,許多人依舊認為這樣的教育會養成同志。但這樣的教育並非在養成同志,而是這樣的教育在告訴本身是同志的孩子,他們的選擇不應該受到非難。家長們期待的「尊重性別差異」,說穿了也僅僅是「別人家小孩可以是同性戀,但請不要把我的孩子教成同性戀」。但他們並不了解,同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探索與孤寂感,已經將許多年輕的同志孩子逼上絕路身亡或終生遺憾;就只因為家庭、學校及其他社會環境壓抑者他的自主性與渴望。

我個人在修習教育科目中,對現在的教育工業極為失望;然而我依然對性別平等教育帶有一絲希望: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已經挽救無數抑鬱的性邊緣生命,並提升學子在互動中的尊重。這樣的功勞家長實在無法在觀點比擬,家長們的論述已經太猖狂了,以一種「只要我不喜歡,誰都不可以的民粹政治。只要我不了解的詞彙,就是爭議性詞彙。」的姿態在做最後的掙扎。卻不了解我們的孩子因為這樣的教育,翻轉了整個世代的性別偏見成為更平等且尊重多元的社會。

目無國法!以意識形態沾染性別教育、以家長選擇權侵犯國民義務教育

面對性平教育引起同志團體和宗教團體之間的爭議,晏教授涵文選擇站在中間立場有其教育的專業判斷。但全家會對國民教育課程的侵門踏戶實在吃向難看。當保守派家長團體高喊教育選擇權時,誰要來關照孩子的教育選擇權?誰來關注孩子的完整的性別教育?誰要來告訴處於性別弱勢處境的學子他們並不孤單?他們的性別邊緣處境不是他們自身的過錯。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教育體制下被遺忘的族群 更多文章

然而全家會在論壇當天有四項決議要脅迫教育部及各級學校妥協:

●各級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應有家長代表參與,且其人數不得少於總額的三分之一。

●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之課綱應經家長團體代表同意後,始得定案。

●各校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如有外聘教師,需經家長同意。

●家長會代表在出席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時,得要求審查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教學輔助教材。

然而我們檢視《性別教育平等法》時,就足以見這些家長團體的法治觀念如此低落。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七條中要求專家學者、民間團體代表及實務工作者之委員應占委員總數三分之二以上;第八條及第九條中,也有對地方教育局及各級學校有類似的規定。又第十八條中「學校教材之編寫、審查及選用,應符合性別平等教育原則;教材內容應平衡反映不同性別之歷史貢獻及生活經驗,並呈現多元之性別觀點。」既然法律已定義了性別平等教育的教育目標,又訂定由專家及相關工作者主導的委員會制度;這些沒有受過完整教育訓練的家長,從性別平等教育學術、多元性別論述、家庭中權力位置及異性戀主導的意識型態有何法定位置來要求教育選擇權。更重要的是,家長的教育選擇權是「權力power」還是「權利rights」?如果是權力(Power)那這樣的主張是否有兒童的委託?這樣的權力是否應與其他意見在國民義務教育的課綱內容上作辯論?如果是「權利rights」那相對應的義務是否是要遵守某些義務教育的課綱規範。當性別平等教育成為國家對國民的義務要求,這些家長團體的發生位置及立基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