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飛虎隊─美國與兩岸的最大公約數

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飛虎隊」的歷史在維繫三方關係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作者認為,要先從美國人對「飛虎隊」的著迷談起。圖為華府國家航空航太博物館一隅,展出陳納德與飛虎隊成員合照。(資料照,楊泓霖攝)

今年3月底到4月初,筆者前往美國訪問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Davis Monthan Air Force Base)的基地開放活動,並有機會造訪了一些位於美國西岸與中部的知名航空博物館。不過對筆者而言,最寶貴的體驗還是在加州與喬治亞州各訪問了一位參加過第14航空軍的老兵,讓我取得了關於二戰期間中美軍事合作的第一手資料。

筆者一直以來都相信,這段兩國精誠團結抵抗日本軍國主義的歷史,是當今美國、台灣還有中國大陸三方的「最大公約數」。此次美國行結束後,這樣的信心更因為造訪數座博物館與兩位飛虎老兵而得到強化。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飛虎隊」的歷史在維繫三方關係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先從美國人對「飛虎隊」的著迷談起。

行俠仗義的飛行傭兵

這次筆者訪問的三家博物館,分別是位於加州河濱郡(Riverside)的棕櫚泉航空博物館(Palm Spring Air Museum)、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亞利桑那紀念空軍博物館(Arizona Commemorative Air Force Museum)以及土桑(Tucson)的皮馬航太博物館(Pima Air & Space Museum)。在這三家博物館內,都有展示與「飛虎隊」相關的文物。

二戰時的中國,也就是今天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是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當年的合作對象。所以與中華民國有關的飛機、文物、旗幟及其他紀念品,在三座博物館都有展示。尤其是棕櫚泉航空博物館,更在以太平洋戰場為主題的建築物前,展示出了包括青天白日滿地紅在內的各參戰國國旗,表達了對中華民國的重視。

棕櫚泉航空博物館太平洋戰場展館外,可以見到中華民國國旗與美國、蘇聯、荷蘭、菲律賓、英國、日本、泰國與滿洲國等參戰國旗幟相互輝映。(許劍虹提供)
棕櫚泉航空博物館太平洋戰場展館外,可以見到中華民國國旗與美國、蘇聯、荷蘭、菲律賓、英國、日本、泰國與滿洲國等參戰國旗幟相互輝映。(許劍虹提供)

棕櫚泉航空博物館內,與「飛虎隊」最直接相關的文物,就是館內蒐藏的一架TP-40N教練機。大家都知道,寇蒂斯-萊特(Curtis Wright)公司生產的P-40戰鬥機是自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成立以來,到第14航空隊時代都是中美盟軍在中國戰場上抵禦日軍的主力機種。可擁有兩個座位,做為教練機被生產出來的TP-40N其實並沒有到過中國戰場。

但是「飛虎隊」與P-40的連結,還有兩者在美國二戰航空收藏圈裡熱門的程度,這架TP-40N的機頭被漆上了象徵「飛虎隊」的鯊魚牙。此外在TP-40N的機身上,還能夠看到長著翅膀,帶著山姆大叔帽的老虎,從代表中國的青天白日中「破殼而出」,撕毀日本國旗的圖案。這是美籍志願大隊的繼承者,即駐華航空特遣隊(China Air Task Force)的標誌。

漆有鯊魚牙的TP-40N,是棕櫚泉航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許劍虹提供)
漆有鯊魚牙的TP-40N,是棕櫚泉航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許劍虹提供)

在這裡,筆者要特別強調美籍志願大隊與駐華航空特遣隊的區別。前者為中華民國政府出資聘請,由美國陸軍、海軍以及陸戰隊退役人員組成的飛行傭兵。後者則是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志願隊被重新併入美國陸軍第10航空軍,由陳納德指揮負責在中國戰場對日空戰的特遣隊。兩者的最大差異,就是志願隊是傭兵,特遣隊為正規軍。 (相關報導: 曾游刃於中美台之間的飛虎將軍夫人:陳香梅 更多文章

後來陳納德獲得羅斯福總統支持,脫離第10航空軍的箝制,成立獨立自主的第14航空軍。所以廣義來說,「飛虎隊」的歷史分成美籍志願大隊、駐華航空特遣隊與第14航空軍三個階段。雖然許多志願隊老兵非常堅持,只有他們自己是正統的「飛虎隊」,駐華航空特遣隊與第14航空軍都不是。到底駐華航空特遣隊與第14航空軍是不是「飛虎隊」,到今天都還是一個爭議性十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