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選凝專欄:你不會因COVID而死,其他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2022年4月,上海臨時方艙醫院(美聯社)

用「躺平」去形容「清零」之外的一切抗疫模式,本身是一種語言的污名化。


3月1日,上海發現了一例本土新冠肺炎陽性病例,如今,上海的本土病例突破20萬。自3月底上海啟動「全域靜態管理」之後,全城物資短缺、缺醫少藥、物流陷入癱瘓狀態的怵目驚心場景,讓人十分不解:為什麼一個商業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國超一線城市,會變成這樣?

我們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去理解上海的困境。微觀層面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在小區被封控、居民足不出戶後,家中的基本生活物資得不到保障。

因為有些被列為「重點區域」的街道從3月中旬就開始封控,而且只要小區裡有陽性患者,解封就遙遙無期,所以就像自媒體文章《是的,我快斷糧了》所指出的:從3月12日封控第一天算起,浦東有些小區實際上已經封了快一個月。提前囤貨很難囤超過一個月的物資,官方發的食物根本不夠吃,在網路平台搶菜基本搶不到。社區團購不一定能成功,就算成功也可能被退單;沒被退單,送到疫情重災社區,也面臨物業人手不夠沒人送上門的問題。

絕大多數的網上求助帖,都圍繞物資短缺展開。平日介紹讀書和美妝的博主,現在都在談吃飯問題。老乾媽辣醬、牛角麵包、腐乳、碳酸飲料,如今都成了上海人的奢侈品。

#上海疫情下的搶菜焦慮#的微博話題下,全是這些訊息:「每天只吃一頓飯。」「從正式封鎖開始11天了,物資只發過一次。」「大家每天生活在焦慮中,我們不知道明天沒搶到菜,後天還有沒有飯吃。」「只想吃口麵包,吃口魚,給孩子吃口香蕉。」

有錢卻買不到食物,買了也不一定能送到——這是幾乎每個上海居民每天要面對的最大問題。為什麼2022年的上海居然會發生這種事?

《封控以來,上海究竟怎麼了?》《上海仍在努力自救》等文章其實都指出了問題所在。上海目前的防疫目標是壓抑「流動」,但一個2500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突然切斷商業社會的正常流動,靠計劃體制配給物資,結果就是一塌糊塗。

物資只能精確到「戶」,而一戶可能住了五口,拿到的物資杯水車薪。於是市民只能「自救」。各個小區自發組織團購,不但效率非常低下,而且價格高昂是平時的兩倍,還要承擔無法發貨或配送的風險。很多小區居委會不鼓勵團購,所以誰發起了團購,就得自己負責分揀,再自己挨家挨戶去派送。

微觀層面上海的困境是:疫情傳播和物流運轉之間存在著根本矛盾,「全域靜態管理」就是為了落實「人不流動」,所以能從事物資分發的本來就只有極少數人,而且物流單位和快遞小哥進不了社區。社區之內,只能靠居委會、物業公司和志願者。一個住了5000名居民的大型社區,只靠幾位物業人員和志願者,根本無法完成配送。 (相關報導: 賈選凝專欄:簡體中文互聯網的網民為何支持普京? 更多文章

另外,《封控以來,上海究竟怎麼了?》一文也談到,上海基層政府與民眾的關係是很疏離的,民眾遇到生計問題,首先想到的不是找「抽象的政府」解決,而是「找市場、找自己平時積攢的人脈」(也就是團購「自救」的邏輯)。上海的基層政府缺少應對天災人禍的訓練,所以也無法在短時間內迅速組建一個完備的物資應急供應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