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微博的話,你很可能誤以為是美國入侵了烏克蘭。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簡體中文互聯網上的主流態度是頗為支持與共情普京。普京2月24日電視講話的譯文在「觀察者網」發佈後,獲得了11億次微博點閱並被廣泛傳播,許多中國網友讀得熱血澎湃,聲稱「凡是被美帝國主義欺壓的民族」都能從普京講話中獲得力量。所以如果只看微博的話,你很可能誤以為是美國入侵了烏克蘭。更多人則將烏克蘭與俄國的關係類比為兩岸關係,「期待統一的號角早日吹響」的評論在牆內隨處可見。
而反戰的聲音卻很容易遭到圍攻,知乎上有一則指責「為戰爭叫好」的回答指出:「民族主義和大國博弈的宏大敘事」把聽不見遠方烏克蘭難民哭聲的中國網民的最後一點人性榨乾,他們急不可待為普京唱起讚歌。這則回答不但在自媒體被迅速刪除,許多知乎上的相關回應更認為「反戰沒錯」但「不能盲目反戰」,因為「戰爭的本質是邪惡的,但戰爭的目的不一定是邪惡的。」
那為何中國輿論普遍認為普京發起的戰爭具有合法性?

最顯而易見的邏輯自然是「反美」即正義——民族主義者堅定相信,美國謀求霸權,北約不斷東擴,西方勢力一直在向俄羅斯與中國施壓,俄羅斯忍無可忍,只能魚死網破「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不被侵犯」,而站在中國的立場,必須力挺俄羅斯;因為俄羅斯倒了,美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中國,進而更可以延伸到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一直阻礙中國統一,在香港問題上,美國試圖複製烏克蘭暴動……而這層邏輯的閉環,最後一般都會落回俄羅斯是中國的深度戰略夥伴,而美國最想要的是遏制圍堵中國、打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簡中互聯網網上的「反戰」人士一不小心就會被污名化為「化身聖母」甚至是「反華」的賣國賊。
還有許多中國網友的態度則更簡單明瞭:「中國的態度就是我們的態度」,是非曲直都跟著國家的態度走。但事實上,中國官方在這次俄烏戰爭的態度上並未明確表示支持俄方,而是保持與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時近似的曖昧立場,且官媒也在推動「台灣不是烏克蘭」的敘事,顯然並不希望引火燒身導致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擴大化。
如果持續關注中國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會清晰感受到這種不定調的迴避態度。24日的記者會上,華春瑩表示對烏東地區發生的事情不了解,並重申中國是旁觀者和非當事方,不會站在俄方的立場講話。外媒問中國是否會譴責俄羅斯,她也避而不答,繞回「烏克蘭問題需要直接當事方談判解決」的打太極回應。而28日汪文斌主持的記者會上,官方口風甚至有微妙轉向,在俄方是否應尊重烏克蘭主權的議題上,汪文斌表示中方一貫認為「一國安全不能建立在損害別國安全的基礎之上,更不能處於尋求自身絕對軍事優勢和絕對安全,而肆意損害別國主權和安全。」當然,這或許也與同日正是「上海公報」發表五十週年紀念日相關,官方的外交敘事在這天著重強調「中美關係的主流應當是合作」,也相應淡化了對烏克蘭局勢的回應。 (相關報導: 烏克蘭被入侵後,兩個俄羅斯朋友這樣回答我 | 更多文章 )
直到28號,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才證實已開始從烏克蘭撤出首批公民,撤僑反應的滯後被牆外許多華人批評,但在牆內則完全是另種解讀。戰爭剛開打時,中國使館建議當地中國民眾出行時在車輛顯眼位置懸掛中國國旗的消息在微博收穫一片讚好,包括央視在內的官媒都相繼轉發,網民可能以為這是真人實況版《戰狼2》,中國國旗就能在戰區保平安。其後,使館大概也覺得這種呼籲不妥,開始敦促當地中國民眾不要展示任何會暴露身份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