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洲到美洲最近的航線在哪裏呢?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人類許多年,但就在276年前的今天,丹麥探險家白令(Vitus Jonassen Bering)成功橫渡白令海峽、抵達北美洲的阿拉斯加,也為美洲與亞洲開闢了一條新的交通路線。
俄國擴張版圖 丹麥探險家白令前往西伯利亞
白令1681年生於丹麥的荷森斯(Horsens),但從年輕時就為俄羅斯軍方效力,在俄羅斯對瑞典、土耳其的戰役中屢建戰功,40歲出頭就成為俄國海軍艦長。1725年,白令被沙皇「彼得大帝」彼得一世(Пётр Вели́кий)欽點,要求他前往考察遙遠的西伯利亞北岸,白令欣然接下任務。

原來,俄羅斯從16世紀開始便戮力擴張版圖,17世紀末,彼得大帝積極向西歐國家師法,帶領國家走出中世紀的封閉狀態。彼得大帝對海事、探險特別感興趣,還曾「微服實習」,以無名小軍官身分在英國、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學習海洋貿易等知識。
除了學習知識,彼得大帝也不忘跟上西方國家的殖民熱潮,眼光落向杳無人煙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帶,積極派遣學者、軍隊及探險家前往探勘。來自北歐的白令艦長不但擅長航行,又曾幫助俄國於1721年打贏瑞典、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於是成為帶領這場探險的不二人選。
橫越7000公里陸路 自行造船下海
1725年,白令率領探險隊浩浩蕩蕩從俄國聖彼得堡(St. Peterberg)出發,但當時他們還沒有在北極海航行的能力,白令一行人只能走過陸路7000公里、翻山越嶺,花了整整兩年,才終於抵達亞洲的極東之地──堪察加半島( Kamchatka Peninsula),並在那裡與探險隊自行打造船隻,航進嚴寒的北極海。
不過,世上沒有一次就成功的偉大探險,雖然現在可以輕易查出,白令海峽兩端最寬之處不過8.5公里,但這一次旅途中,白令和其隊伍航行了20天,還是沒能從一片迷霧中找到近在咫尺的北美洲,無功而返的白令也受到莫斯科當局強烈抨擊。

1732年,俄羅斯政府批准白令展開第二次勘查,組成了近千人的探險大隊,第二度出發橫越歐亞大陸,並在堪察加半島建立據點。做好萬全準備後,白令 1741年才再次航行,終於於同年8月26日,從北美洲阿拉斯加南部上岸。
白令的第二次探險歷時近10年,是為人類於18世紀的幾場最大探險行動之一。他與隊員建立的據點,就是今日的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Камча́тский),是俄羅斯堪察加邊疆區的首府,也是堪察加半島最大城市。

可惜,長達10多年的探險終於在此時耗盡了白令的精力,1741年11月,他與船隊在回程中遇上風暴,飢寒交迫中死於無名小島。直到整整250年後,1991年,一支由俄國和丹麥組成的考古隊伍才終於在島上發現白令與5名隊員的墓地,並將他們移回莫斯科厚葬。 (相關報導: 歷史上的今天》8月25日──徹底改變人類宇宙觀!伽利略展示折射望遠鏡 | 更多文章 )
這個小島後來被命名為「白令島」(Bering Island),連同白令海峽(Bering Strait)、白令海(Bering Sea)與白令地峽(Bering Isthmus),都以其為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