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時長≠ 生產力高!休息≠ 偷懶!利用午睡10分鐘提升體力和專注力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工作時只要小睡十分鐘就足以達到休息的效果。(圖/michaelhyatt)

很多人從小就被灌輸「休息就是偷懶」的觀念,認為「沒在工作就是浪費時間」。上班時休息,不只違背我們被教育的觀念,更不見容於多數公司的文化。

當我們將「中場休息」這個概念介紹給金融機構的交易員時,大家都露出不可思議的眼神:「別開玩笑了,你知道我們每天的工作情形嗎?早上八點半坐到螢幕前,一直到下午四點收盤為止,連站起來的時間都沒有了,怎麼可能休息!」聽起來大家都認為有效的休息需要很長的時間,但事實上,問題不是時間的長短,就像工作時間長不代表生產力就高。

大多數人都不了解休息的好處,也未曾真正執行,因此都不得要領。事實上,我們可以透過有系列的訓練有效休息。以職業網球選手為例,他們會養成一種非常精密的習慣,在比賽中的每一分之間(約二十到三十秒)減緩心跳,也就是在得(失)一分後,要讓心跳從一百五十幾,降低到一百二十幾,準備迎戰下一球。這是非常有效率的休息。球賽中懂得如何休息的選手,絕對占上風。

我們的工作,包括協助客戶在職場中運用各種方式在很短的時間內休養生息,例如只要規律地深呼吸,就可以可放鬆身心、撫平情緒。吸氣的時候數到三,吐氣時數到六,只需要三十到六十秒就可以大大消除緊張與壓力。

幾千年來,打坐的人都深知這個道理。它最基本的好處,是可以消除壓力、放鬆身心。知名坐禪專家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進行過一項研究,邀請二十二個達到焦慮和恐慌症標準的人,透過「靜觀打坐」來減壓。在持續的追蹤下,當中二十個人的焦慮明顯降低,而絕大多數人的恐慌症狀也消失了。

深呼吸、打坐、聽音樂或看小說,都是「靜態」的休息,可以降低身體的活動。「動態」的休息,則是讓身體動起來、加速心跳,例如有氧運動、重量訓練,或是強力瑜珈。

要說服工作量很大的人透過休息來提升工作效率並不容易。馬克是一家大製造廠的財務長。我們遇到他時,該公司正經歷非常嚴重的財務危機。他在我們的第一次會議上說:「休息聽起來是很好,但是面對這麼大的工作量,我寧可多工作一小時,而不是多睡一小時或花一小時運動。也許我在第十二個小時的工作效率不如第二個小時,但總比沒有這第十二個小時好。」

說得再多,不如讓客戶直接體驗有效,所以我們建議馬克每天下午安排一次較長的休息(並觀察這麼做對自己的影響),然後在接下來的時間內全心工作。

馬克告訴我們:「我決定測試一下這個方法,每天下午兩點半休息三十分鐘,請助理不要讓任何人打擾我,還有如果我因為什麼事耽擱到這時間,也要提醒我。這段時間內,我會一個人到外面散散步,並刻意想一些跟工作無關的事—坦白說,我沒有每天都成功,但大多數時候都能做到。我很喜歡在外面的時間,散步時也意外想到一些好點子。」 (相關報導: 時間怎麼又沒了?記住這2個字,是提升工作效率的最高原則! 更多文章

「回辦公室後,我會安排一些較困難的工作,像是讀很長的報告,或做點複雜的筆記、棘手的討論,特意處理一些本來避免在下午做的事,因為之前到了下午我已經沒有精力處理這些事。結果不容置疑:我發現散步回來後的一到二小時間,是我注意力最能集中的時候,僅次於早上一開始的幾個小時。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時我是抱著懷疑的態度,但現在如果要我放棄下午的散步,那問題就大了。我覺得自己的下半天像是重獲新生一樣。現在,我也經常在上午短暫休息一下,例如在辦公室裡走動走動,跟其他人聊聊工作以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