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群眾募資與區塊鏈民主─FinTech Taiwan專訪

如何用區塊鏈技術來實現群眾募資與促進公民參與,一直廣受關注。

在區塊鏈科技發展的過程中最常被提出來的顛覆性特質,就是點對點通訊技術有利於金融脫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與直接民主。在鈔票、股票與選票都能數位化的時代,如何用區塊鏈技術來實現群眾募資與促進公民參與,一直廣受關注。我特別請FinTech Taiwan的共同發起人暨科技法律專家馬紹恆,從跨領域的角度提供新視角。以下是本次專訪記要。

Q:為何群眾募資與公民參與及公共政策有關?

公民參與思想甚至是公共治理理論,可說是直接民主的一種表達形式。在間接民主為基礎制度的台灣,最近幾年來仍時常耳聞。公民參與和公共治理或許可以說是公民透過不同方式或是機制參與公共事務,並且透過這樣參與達成自治與管理的思想概念,可能有幾個好處:

一、由公民充分的參與討論,最大化創造公共利益;

二、在切實取得社會群體的共識後,便利公共政策的推行;

三、提供一個路徑,有機會強化參與人在思想與感情層面的聯繫溝通,同時能實現自我,實踐基本權利的核心精神。

群眾募資概念,某方面似乎恰好能做為實現公民參與以及公共治理的一套機制。假設說,我今天想推動永續漁法或農法。經過深思熟慮以及多年的研究,我知道這樣的技法能夠讓台灣週遭的海洋以及土地在以破壞最小化甚至是一種與環境共生的形式下,取得人們所需的漁業及農業資源,台灣人未來世世代代都能快樂的享用這些自然資源。因此這樣的技法或許具備公共利益,也是我想提倡生生不息的一種價值。那麼我可以將這個想法以及相關的所有資訊、需求和回饋,透過專案方法,行銷設計,呈現在群眾募資平台上,與公眾溝通。那麼接觸到專案的網路使用者,透過瞭解平台上的資訊,可能不認同我的價值觀所以關閉網頁或是選擇用其他方式與我溝通或討論,也可能認同我選擇分享這個專案、甚至贊助我、投資我,支持專案成功通過募資。從某些角度來看,群眾募資促進一個公共政策開始成形,甚至這個金融工具的存在本身就隱含了某種公共利益。

在群眾募資的過程中,公民對於自己的價值觀能夠被肯定,會感覺很有成就感。不認同這個專案的人,也有機會瞭解了這個想法以及背後的議題,他們或許也思考過也研究過,因此他們以自己的自由意志選擇不認同,相對的,認同這個專案的人,他們可能覺得如此的價值觀應該要被保護,要被成就,因此自由的選擇透過參與,來強化這個價值。某方面來看,在充分獲得 ‘知’ 之後,認同與不認同以及相應的行止,剛好就是憲法保障表達意見自由的核心內涵之一。似乎也符合司法院大法官在表達意見自由相關解釋文中所提到 「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滿足人民知的權利,形成公意,促進各種合理的政治及社會活動之功能,乃維持民主多元社會正常發展不可或缺之機制,國家應給予最大限度之保障」 的意旨。 (相關報導: 誰說有一技之長就能養活自己?台北居大不易,老油漆師傅也難逃此般下場 更多文章

Q:為何群眾募資可以補充既有民主政治中政策形成程序的不足之處?

僅以台灣為例,目前法律設計有不同路徑讓人民得以與立法權與行政權溝通。依據行政程序法第168條,對於行政興革之建議,人民得循陳情之程序與行政主管機關溝通。另外,行政程序法第152條第1項,人民或團體也可以向主管機關提議制定法規命令,也可能是一個將意見傳達給主管機關的方式。如果行政機關採取人民或團體的提議,也可以依據同法召開聽證會,聽取各界意見。除此之外,還存在著以更激烈方式表達意見的可能,便是依循行政救濟或是行政爭訟制度。在立法權方面,立法委員得依照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9章下之規定,召開公聽會,邀請社會上有關係人士參與討論,也是可能與社會產業溝通的平台。這些都是理論,從實務觀點來看,這些程序顯然還有很多亟需改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