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被臉書取代、臉書之後IG竄起。強者恆強的網路世界裡,網路效應到底如何發生?

有一個問題在我心中總是充滿疑惑:網路效應看起來是個讓強者越強的必勝絕技,但是那些擁有網路效應的產品與服務,例如MSN、雅虎奇摩拍賣,到底是怎麼被打破的?

先簡單解釋什麼是網路效應:當使用這項產品/服務的人越多,這項產品/服務,就越有價值。

網路效應又可以細分成同邊、跨邊、正向、負向,我就不細講理論,只介紹例子了。

例如Line,如果只有一個人使用Line,Line 一點用都沒有,但越多人使用Line,他帶給所有Line用戶的價值就越高,由於都是「使用者」這方越多人加入越有好處,所以這是同邊的正向網路效應;

又例如電商平台,如果只有很少的賣家或商品在平台上,很少會有買家想去那個平台買,反過來很少買家的平台,也不會有賣家想去上架,但是一旦有某一方開始增加了,例如有足夠的賣家在平台上,就會帶動買家瀏覽購買,正向的效應讓雙邊的買賣家都越來越多,這就是跨邊的正向網路效應,但是對處在同一邊的賣家來說,越多賣家加入卻代表競爭者變多了,這就是同邊的負向網路效應。

網路效應幾乎是商業模式中牢不可破的必勝法寶,因為越多人用我,我就越強大,比較少人用的小咖要怎麼跟我競爭呢?所以我一直有個疑惑,實際上還是有些具有網路效應的公司被打垮或是讓小咖竄起了,為什麼呢?

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等登登」的MSN,當時幾乎我所有朋友都在用,而越多人使用MSN,大家就越黏著在上面,其他通訊軟體怎麼可能取代呢?

然後是接下來的Facebook時代,如果Facebook這麼強,那麼Instagram是怎麼崛起的?

還有我大學時很紅的雅虎奇摩拍賣,上面有這麼多的買賣家,雙邊效應簡直牢不可破,奇摩拍賣東西超多什麼都有,之後是怎麼被露天取代,蝦皮又是怎麼竄起的呢?

我有天躺在床上滑手機時,突然「啪嚓!」有了一點答案。

一、網路效應是怎麼被打破的?

1. 從平台的某一方或某個需求開始,強力切入一個需求,從小群體先崛起,創造新的網路效應,再往外擴散

IG的崛起,其實是因為他有濾鏡可以把照片拍得很漂亮,打中了社群分享的需求,再加上當時智慧型手機的拍照技術也發展成熟(iPhone 4),所以以照片為核心的社群分享方式就這麼火紅了起來。

露天的崛起,其實是因為雅虎奇摩拍賣當時決定要收成交手續費,引起賣家不滿,露天以完全免費策略吸引了這批賣家過去,買家才跟著過去,推動了雙邊網路效應的巨輪。

之所以要從小群體先崛起,是因為這樣才能累積足夠的傳播勢能,Facebook也是從哈佛校園先崛起,如果一開始Facebook就被丟到大眾面前,恐怕再怎麼加好友,身邊都沒有多少人使用,無法迅速交織成網絡然後擴散出去。

2. 點線面體的「體」:時代背景的改變,帶來人們行為的改變──隕石把上個世代的霸主恐龍給淘汰掉了

MSN的沒落,與Facebook以及Line的崛起有很大的關係,而Facebook與Line的崛起,又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有很大的關係。 (相關報導: 可供駭客利用的漏洞、虎視眈眈的專制政府...專家:華為的威脅不僅是「後門」 更多文章

Facebook吸走了人們的注意力,社交方式從訊息變成臉書這種平台,加上智慧型手機帶來的「拍照打卡上傳情境」,讓Facebook快速擴張,Facebook隨時想拍照打卡上傳的模式,也帶來了智慧型手機的需求,所以互為推手,將強項在PC版的MSN遠拋在後。(其實更一開始是偷菜的情境,為了自己的農場大家狂互加好友,這可以總結到第一點,從某個需求強力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