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跟你們家一樣,界線都很不清楚。」明明旅行都安排好了,現在卻得取消,太太抱怨著老是被婆婆遙控回老家的先生。
「你有必要這樣說話嗎?我讓你不開心就說我就好了,為什麼要扯到我家?」告知太太的時候自己也感覺有點虧欠,但是被太太這樣一說,先生也開始覺得不滿。
「我這樣說有錯嗎?你們就是界線不清,你老是不知道怎麼拒絕,才會讓你媽一直要求你回家幫忙呀!」
會談室中獨自前來的太太顯得很沮喪,她是個很願意自己去看書、努力找出問題癥結的人,但她不懂,為什麼她明明看見枕邊人受困於原生家庭,都告訴他原因了,本來不是應該要夫妻同心一起解決與面對的嗎?但先生反而對自己生氣,結果罪人倒變成自己。
太太看著先生就這樣放任婆婆情緒勒索他,而先生也用「孝順」、「夫妻要互相支持」這種東西來勒索自己,於是壓抑的情緒一再累積,最後爆發:「你可以不要再對我情緒勒索了嗎?」卻落得先生大吼「你怎麼會這樣理解我?」並換來震怒與摔門而出,讓她傷心地前來求助。
被指責的一方,因為不願承認的傷疤被揭起,也沒台階可下,原本感到歉疚的心情只好轉為生氣,甚至拒絕溝通;另一方面,狠狠直指問題核心的太太也感到挫折,你老是這樣重複一樣的無效模式,但我說了你又不愛聽,難不成都要我配合你,或是繼續吞忍下去?
話並不是沒有錯,就都能有話直說。
你期待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將決定你該如何傳達你想說的訊息。你期待跟對方的關係是什麼,是承認錯誤(然後你想要他以後絕不再犯,但往往在強迫之下的承認錯誤,你們的關係也很難再回到過去),還是如果我們有一點改變,彼此的關係會更好?
「爭輸贏」與「論道理」是我們與親近的人吵架衝突的時候,最容易陷入的盲點,偏偏就是因為太過瞭解彼此,而更容易看見對方的缺點與問題,非要拿出來講清楚說明白,好像才能讓自己覺得好過一點,於是列舉了一堆罪狀與事實,證明了自己的受苦,也指出了他的毛病,但卻讓關係越來越惡化;於是,像「情緒勒索」這種對親密關係的「診斷」,乍看之下,是問題的解答,但如果用錯地方,會變成銳利的刀劍,無法幫助我們解決任何問題,還有可能反過來傷害別人。
不論是原生家庭的創傷,還是關係中的焦慮-逃避循環,又或者像這對夫妻遇到的情緒勒索……,這樣的歸因、診斷,除了幫助我們找到原因,更重要的價值是讓人知道該依循何種脈絡,去解決問題才是最適合的,而非拿來讓自己不安、恐慌(或讓對方氣得跳腳、急著反駁),甚至有的時候,還會被藉以緊抓不放,而不用為「誰來改變」這件事負責。所以諮商、治療的功能才會如此重要,讓我們不只是停留在對問題的「診斷」,而能更深入的去討論,透過覺察、對彼此的理解,或是溝通表達,我們可以怎麼做,讓關係鬆動,並有助於解決問題。
如果我還期待關係的延續,「診斷」應要是能幫助我讓關係變更好的工具,而不僅僅是要對方承認錯誤的「證據」而已。 (相關報導: 「愛是恆久忍耐」根本是騙人的鬼話!經過誇張大伯的辱罵騷擾,她才體會到這個真相 | 更多文章 )
在周慕姿心理師所著的《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中其實有提到,練習建立情緒界限的步驟是——停、看、應——停止對話並轉移情緒,你才有機會覺察自己的情緒,了解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再去擬定因應策略;更重要的是,裡面一再強調的先把自己照顧好,指的是提升自我價值感,不僅自我接納,也為自己的感受負責,才能真正地為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