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商業雜誌騙!創業者都白手起家又有才華?哈佛高材生:創業才不浪漫,這種人注定失敗...

別被商業周刊給騙了!創業故事不會告訴你他們當初失敗幾次、有多辛苦。(圖/Harvard University@youtube )

畢業於哈佛商學院的派翠克.麥金尼斯,本身就是成功的兼職創業家,之前他在華爾街工作,原本以為能安於現狀持續他的職涯人生,但2008年遇到金融海嘯,讓他突然驚覺,只有一份工作是不夠的。並以自身創業的經驗,提供給想創業的人建議。

翻轉世代,只有一份工作是不夠的

安於現狀並不是一夜之間養成的心態。沒有人會早上起床後,看著鏡中的自己,然後心裡想著:「我想我很安於現狀。」然後聳聳肩,回到床上,倒頭繼續睡大覺。通常,這種心態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慢養成的。

我剛進職場時,曾經接受過一份工作,我當時心裡已經清楚知道,這份工作並不適合我。在聘僱合約上簽下名字的時候,我的胃裡彷彿打了個結,由此更證實了我的疑慮。但由於我當時沒有其他的選擇,而且還得償還一筆鉅額的助學貸款,所以即使心中不踏實,我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上班後第三個月的某一天,我一如往常地,在午休時間躺在桌子底下,打算小睡四十五分鐘。就在那時,我突然意識到了,自己已逐漸陷入「安於現狀」的陷阱了。

事實上,當今這個時代,得過且過、安於現狀的心態,在美國職場裡簡直無所不在。或許你並沒有在桌子下打呼睡午覺,也不像我,選擇了一條「消極攻擊」 的路線,但你大概也沒把多少心思放在工作上吧!二○一五年,民調公司蓋洛普(Gallup)發表一份針對美國職場的研究報告,將近七成的民眾對自己的工作,不是「沒有投入」,就是「積極地不投入」。根據我的計算,這表示全美有數以千萬計的員工,可能正處於「放空」狀態,因為他們根本就是人在心不在。

當鐵飯碗不再是鐵飯碗

原來,有這麼多人在他的職業生涯裡,一直處於夢遊狀態。其實這也不令人意外。曾經,一個人的事業成敗與否,取決於他是否能在公司裡一路晉升;如今,能否升遷,已不再是個人成就的指標,那已經是過去式了。當全球經濟在一個又一個的金融危機裡震盪起伏,變化如此惱人,卻又如此頻繁,很少人會期望自己能在一家公司裡待得夠久,久到能領退休時公司送的金錶。除了景氣循環,還有公司合併、境外外包(Offshoring) 、業務外包、公司裁員瘦身等種種變化,都持續地重塑現今職場的面貌,因此,要為未來計畫也變得越來越不可能,因為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 簡單說,老派菁英人士的信念,也是我們許多人從小到大被教育的工作態度──埋頭苦幹,努力工作,持續向前邁進──已經不合時宜。當今這個時代,已經不再認為抓住下一條橫槓,持續在同一梯子上向上攀升,是一個可行的策略。

即使是傳統聲望最好的行業,例如:金融、法律、醫藥等專業,時至今日,也無法保證一定能讓人致富。天底下已經沒有什麼萬無一失的事,而且這不只是因為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而已。在過去五年內,華爾街各金融機構的前廳辦公人員、投資銀行家和證券交易員這類專業人才人數,在全球下降了 20 %;同時,薪資結構的改變,以及金融業的相關監理法規明顯增加,又大大地影響了從業人員的薪資福利。 (相關報導: 吃餐廳不殺價,買菜卻要多拗一把蔥?廣告導演盧建彰:為了孩子,別再殺價、cost down 更多文章

如果連那些理所當然應該荷包滿滿的產業,都今非昔比了,那麼其他領域的職場情況,又是如何呢?事實上,連下一波的新興行業也一樣,不會再有所謂的鐵飯碗了。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此投入好幾年的時間去上學,然後背負鉅額的助學貸款?最優秀和最聰明的人才都知道,這樣實在太不划算了。他們要的不只是這種坐在小隔間裡,然後埋頭苦幹二十年,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辦公室工作,他們要的更多。對他們來說,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