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峰專文:還記得,Intel這名字的典故嗎?

英特爾公司的兩位創始人當初在為公司命名時,以集成電子學(Integrated Electronics)英文單詞的縮寫,來當作公司名稱──「Int-el」,也從此讓Intel 成為了積體電路的代名詞。(取自Intel Facebook)

說起晶片,不得不提英特爾公司(Intel Corporation),以及兩位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和戈登·摩爾(Gordon Moore)。

其實剛開始兩人想要以名字組合「Moore Noyce」註冊名稱,但覺得不夠「優雅」,後來才想到以集成電子學(Integrated Electronics)英文單詞的縮寫,來當作公司名稱──「Int-el」,也從此讓Intel 成為了積體電路的代名詞。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由此帶來的積體電路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

偉大的「電晶體之父」,可惜…不會做生意

諾伊斯生於美國愛荷華州,中學畢業後考入格林納爾學院同時學習物理、數學兩個專業,1953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在費爾科公司工作了3年後加入了著名物理學家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創辦的公司──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oratory),簡稱肖克利實驗室。

有「電晶體之父」之稱的肖克利,同樣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是位物理學天才,195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還獲利布曼獎、凝聚態物理最高獎巴克利獎、康斯托克獎、霍利獎章。1945年開始,肖克利帶領貝爾實驗室的固體物理學研究小組發明了點接觸電晶體,提出了結型電晶體理論,這些開創性的工作都為積體電路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不過,肖克利的天賦主要在物理學方面,在管理上似乎並不在行。1955年,肖克利在加州創立肖克利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後,先後招聘了諾伊斯等年輕人才,但是這些人才很快就發現自己無法認同肖克利的商業策略,因為肖克利仍然延續其在貝爾實驗室的「基礎研究」做法,並沒有明確初創公司的運營策略、盈利目標,也沒有將開發成果轉化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並帶來收益。

從基礎科學的突破到高端技術的研發,有著很大的差別,需要準確的理解和認知,肖克利更側重於前者,但諾伊斯等年輕人更側重於後者。除了不認同肖克利的商業策略外,這些年輕天才無法忍受肖克利的家長制作風。摩爾曾經回憶說:「當實驗室裡出現一件小事故後,肖克利會要求我們用測謊儀來測試誰說了謊,誰又是無辜的。」

更為重要的是,肖克利實驗室的一些年輕人提議做積體電路,但都遭到了肖克利博士的拒絕。回過頭看,這些抱著積體電路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的天才們,離開肖克利實驗室也成了必然的選擇。何況他們在離開肖克利不久,就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塊積體電路產品。 (相關報導: 川普到底放過華為沒有?美商務部未將華為移出實體清單,科技大廠只能繼續觀望 更多文章

小時候的偷豬賊,長大後......

在離開的員工中,有八位年輕的天才在肖克利的公司工作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辭職後被肖克利大罵為「叛逆八人幫」(the traitorous eight)。請記住「叛逆八人幫」的名字,因為他們將改變後來的積體電路發展歷史:諾伊斯、摩爾、朱利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納(Eugene Kleiner)、瓊·霍尼(Jean Hoerni)、傑伊·拉斯特(Jay Last)、謝爾登·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托·格裡尼克(Victor Grin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