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選舉不能忽略「經濟安全」,國安也要「在商言商」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宣布投入2020年總統大選,會讓國人注意力轉移從統獨轉到「拚經濟」上嗎?(資料照,AP)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宣布參與國民黨內總統初選,據說他的決定獲得馬英九總統的支持,同時,因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的親頒榮譽狀,而使他的「黨權」問題得以解套。果真如此,那真是「薑是老的辣」。在馬吳的支持下,郭台銘的參選,至少具有下列三點意義。第一,使國民黨回到初選制度化的軌道,讓其他已宣布參選的朱立倫和王金平,有公平參與競爭的機會。第二,讓韓國瑜能繼續坐鎮南台灣,也因高雄的勝選得來不易,使國民黨能夠繼續保護這片重要的藍天。第三,郭的參選決定,將使民進黨內「挺賴」者振振有詞,要求以初選來跟現任蔡英文總統一較高下,這會帶給「挺蔡」者很大的困擾。

當然,這是兩黨的家務事。我們關心的是,郭台銘投入選舉戰局,是否把國人的注意力轉移到大選「拚經濟」的主軸。台灣幅員雖小,但也曾被《紐約時報》社論讚為「大到不容忽視」(too big to ignore),台灣能獲得如此成就,主要是因政治穩定所產生的和平紅利。時至今日,台灣在經濟上,已落至亞洲四小龍吊車尾的地步,這應歸咎於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在李登輝執政時期,因受到1996年台海危機的影響,使李憤而提出「戒急用忍」的政策。李的目的是要防止企業在大陸過度擴張投資,避免升高兩岸經貿風險,這使台灣付出經濟成長放緩的代價。李同時也提出「南向政策」,希望轉移台灣的對外經貿市場,但卻未能產生替代作用。

陳水扁上台後,為了因應台灣即將加入WTO,不但調整過去的戒急用忍政策,並且在對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上,採「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辦法。但因受到2005年中共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的影響,阿扁在2006年元旦講話中,立刻把對陸經貿政策改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使得台灣的經濟環境每況愈下。我們不希望台灣執政當局再犯同樣的錯誤。

遺憾的是,蔡英文政府目前的大陸政策,重點還是「講政治」,而非「講經濟」。例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日前之所以再度受到立法院的擱置,主要因為民進黨把重點放在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以防範國民黨拋出的和平協議,以及反制對岸提出的兩治台灣方案主張。

吳敦義倡議的和平協議,事實上不可能為北京接受。(柯承惠攝)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等人倡議與中國簽署和平協議,但遭到綠營批評「九二共識就是中國統治,和平協議就是併吞統一」。(資料照,柯承惠攝)

美國在冷戰時期,對共黨國家採取「圍堵政策」(containment),但軍事手段並未達成目的,反而是運用經濟工具,採取所謂的「新圍堵政策」,收到極大的效果。例如,「馬歇爾計畫」不但使西歐國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廢墟中重建,也對東歐國家產生了外溢效應,有助於爾後的東歐民主化運動。一般認為,蘇聯的解體是經濟因素而非軍事因素造成的。

時至今日,中美兩強力量對比已朝對中共有利的方向發展;對美國而言,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雙方經濟實力的此消彼長。美國前總統卡特聲稱,川普最近曾打電話給他,對「中共正在超越美國」深感憂慮。川普擔心的,應是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並已透過「一帶一路」的全球布局,對冷戰後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格局造成衝擊。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郭台銘必須上的民主課─總統權力有時而窮 更多文章

由於中共最近不斷以軍機飛越海峽中線及繞島巡航的舉動,來對台灣進行武嚇,蔡政府的因應之道,是強調軍事安全;但忽略了台灣面臨的最大安全威脅,不是中共的「武統論」,而是讓台灣能否持續獲得維持經濟成長的有力憑藉,這就涉及經濟安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