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奧運真的對觀光有幫助嗎?數據看真相:風光一時的國際賽事過後,只剩詛咒!

「在2008奧運熱結束後,很少有遊客願意花8美元進場參觀,鳥巢現在只能拼命多拉一些活動塞時間...」(圖/Dora Hon@flickr)

在過去30年來,主辦奧運和世界杯的花費已衝高到幾百億美元,相比之下,20億到50億美元的短期收益根本算不了什麼。為了合理化這麼巨大的花費,國際奧會發明了一個關於長期效益的新名詞-「遺產」(legacy)。「遺產」這個詞是在2000年雪梨奧運之後才出現的,其定義越來越無所不包,端看國際奧會在洛桑總部的公關部門怎麼說。國際足總也樂於採納這個說法。

以下謹列出國際奧會所聲稱的遺產效果:

1. 興建運動場館2. 興建交通、通訊和能源等基礎設施3. 興建住房4. 刺激觀光產業5. 增加貿易和投資6. 增進政府管理效率,加強各部門間的協調7. 增進國民精神和士氣8. 提高教育水準9. 增進公共衛生-提高運動參與,提高餐廳的衛生水準10. 增加殘障設施11. 促進環保12. 促進文化保存13. 降低犯罪率14. 降低種族主義15. 擴大社會參與

這份清單問題多多。第一,所有的好處都是長期才會發生的,主辦國要等上好幾年或好幾十年才能看得見。第二,由於就長期來說還會有許多變數會發生,我們很難斷定某項變化就是因為主辦比賽造成的。第三,這些好處有很多是無形而無法量化的。第四,政治人物都很會算計,聲稱辦比賽會有什麼好處基本上是不必負責的。如果看不到好處,政治人物永遠可以宣稱好處就要來了,只是現在還沒來而已。在短期間,你永遠可以聲稱長期會有好處;而在長期間,你還是可以聲稱更長期會有好處。而到了那時候,那些拿公家資源來辦比賽的政客可能早就下台了。

現在來看看對遺產效益的各項研究結果。

長期效益

觀光業

我們在上一章探討了主辦比賽的短期效益,也就是在比賽的前幾年和比賽期間的觀光產業變化。現在我們要探討是否有什麼「品牌效應」能讓旅客人數在比賽之後繼續成長。

最常見的說法是,主辦比賽會產生巨大的廣告效應,是讓主辦國打出品牌的絕佳機會。世界杯和奧運都有幾十億觀眾透過電視和網路在收看,是打出觀光品牌和促進貿易投資的天賜良機。

賈克。羅吉(2001到2013年的奧會主席)如此盛讚2004雅典奧運的電視轉播:「雅典奧運打破全球收視紀錄,有超過40億人收看…..打破雪梨奧運36億人的紀錄」。歐洲旅遊業協會(ETOA)則反駁說,「地球上大約有6億人口,其中有16億人缺電。另外有3億人也許有電,但他們都還不到5歲」。這樣一來,地球上可以看到雅典奧運的就只有46億人。而如果羅吉所說為真,那這些人就有86%都真的看了奧運。羅吉的數字只代表「有可能」看奧運的人,而不是真的「有」看奧運的人。 (相關報導: 「金錢遊戲台北市玩不起」柯P:世大運一定要辦好,但未必要花大錢! 更多文章

不過,雖然國際奧會和國際足總喜歡誇大全球觀眾人數,但觀眾的確很多。真正的問題不是觀眾到底有5億還是40億,而是觀眾到底關注的是主辦國的觀光美景,還是比賽的結果。要讓有經濟能力去觀光或投資的人青睞,你就要給人好印象。比方說,墨西哥在辦完1968年夏季奧運後,真的有讓人印象比較好嗎?要記得墨西哥軍方在奧運之前才剛屠殺了200多個學生,奧運期間又發生美國黑人運動員抗議事件,而電視台在轉播期間又不斷播出嚴重空氣污染的畫面。同樣的問題也適用於1972年的慕尼黑、1976年的蒙特利爾、1980年的莫斯科、1996年的亞特蘭大、2004年的雅典、2008年的北京、2014年的索契或2014年的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