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格面具:所有的人際互動都是面具互動。我們把一個面具投射到別人身上,以為對方就是那樣的人,然後與之互動。看起來是跟另外一個人互動,其實是跟自己的一個客體面具互動。這是一場自編自演的戲,腳本來自內心。
自編自導的假性互動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以為自己在和某個真實的人互動,實際上是在和自己的面具互動。我們把某個面具戴到別人臉上,以為對方就是那樣的人,然後和他互動。其實,對方根本不是那樣的人,他已經被我們扭曲了。這種現象在戀愛過程中非常普遍,很多人並不是愛上對方,而是愛上心中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對方只是提供了一個螢幕或舞台,自己在那裡自編自演。最經典的是茨威格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女主人公,她深愛著作家,為他做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而他什麼都不知道。
社交恐懼症病人都很在乎別人的評價。人是社會的動物,在乎別人的評價,想給別人留下好印象,也很正常。問題是,社交恐懼症病人所說的「別人」常常並不存在,也沒有評價,一切都是他們自己臆想出來的。所謂「別人」其實是自己的一個面具,它被投射給了別人。他們總以為別人認為自己表現不好,對自己不滿意,看不起自己。
「別人面具」肯定是別人的內化,通常情況下是生活中的某個重要人物,例如父母、老師、朋友。因為是重要人物,所以他們的評價就有很重的分量。如果是正性評價,當事人就會很高興;如果是負性評價,當事人就會很受挫。「別人面具」一旦形成,就會泛化,泛指所有的別人。
心靈感應
他是一位外來務工人員,三十多歲了,還是單身。他的問題是容易緊張,一緊張就出汗,一出汗就更緊張,六神無主,魂飛魄散,只能逃離,恨不得找個洞鑽進去。
他最怕和別人一起吃飯,因為吃飯的時候比較容易流汗。他平時吃飯總是一個人,甚至不敢去飯店。如果非去飯店不可,他會選擇人少的時候。他經常吃到一半,發現有人看他,他就不吃了。
我說:「流汗有什麼關係啊?」他說:「你動不動就流汗,別人會怎麼想?」我問:「別人怎麼想?」他說:「絕對認為你有毛病。」我問:「你怎麼知道別人認為你有毛病?」他說:「絕對。」
有一次,他和同鄉聚餐,很多人抽煙,屋裡烏煙瘴氣的,他感到頭暈,一下子緊張起來。他擔心被別人看出來,假裝去上廁所,在廁所裡拚命讓自己放鬆下來。當他回到屋裡時,發現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他。他感到無地自容。所以,他就很少跟同鄉聯繫。
對他來說,他人的評價比吃喝玩樂更重要。如果被人看不起,活著就沒意思了,再怎麼吃喝玩樂也無濟於事。我對他說,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境界比我高多了。他說他從小得到的就是這樣的教育。我很想把他變成庸俗一點的人,但又不忍心掏空他的價值觀,只能跟他討論他人是怎麼評價他的。我讓他列出什麼樣的人才能得到好的評價,他現在得到的是什麼評價,當他出汗的時候得到的又是什麼評價。他說,事業有成,有很多錢,有房子,有老婆,有孩子,孝敬父母,才能得到好的評價;他現在什麼也沒有,評價肯定是不好的;而緊張的時候,他那個窘樣,就會被人看不起了。
我反覆向他求證,別人是怎麼看不起他的,他是怎麼知道別人看不起他的,有什麼證據。他總是無法提供確鑿的證據,這說明,不是別人看不起他,而是「內在的他人」,即他的「別人面具」看不起他。
我告訴他,我一點也沒看出他有什麼不正常。他說,他在我面前不緊張,所以我看不出來。我建議他向身邊的人調查一下。他說他不敢,這樣做太可笑了,萬一別人說看出來了,那就太沒面子了。在我的再三鼓動下,他調查了三個人。結果,他們都說沒有看出來。我很得意地對他說:「你看,是你多心吧。」他說,他們是給他面子才這麼說的,根本不是事實。
社交恐懼症病人寧可相信自己的感覺,也不相信別人的回饋。對他來說,感覺就是事實,別人的話反而不一定是事實。他以為自己有特異功能,能夠透過別人的眼神、表情、動作,讀出別人的思想。其實,他讀出的不是別人的思想,而是「別人面具」的思想。別人面具和他共用一個身體,所以會有「心靈感應」。
因為共用一個身體,「別人面具」也能「洞悉」他的內心活動。當他感到緊張,產生某種「不好」的想法時,「別人面具」就知道了。他把「別人面具」投射給別人,以為別人都知道了,因而感到無地自容。
女人的直覺很準嗎——強大的投射性認同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或互動,其實是面具互動。我們把一個面具投射到別人的身上,認定他就是這樣的人。如果他的表現與面具相同,那麼,和面具交往就相當於和真實的人交往;如果他的表現與面具不同,但相差不大,我們會忽視差別,把他當作與面具相同的人來交往;如果他的表現與面具相差很大,就會導致面具錯位,兩個人不在一個頻道上,互動不起來。
遇到這種情況,有兩種解決的辦法,一是換一個與他相符的面具,二是堅持不懈,迫使對方改換面具。具體採用哪一種,要視兩個人的「心理能量」和適應能力而定。誰心理能量弱、適應能力強,誰換面具。心理能量強的人容易影響別人,而不容易被別人影響,遇到面具錯位,他依舊我行我素,別人拿他沒辦法,只能「被迫」調換面具適應他。精神分析稱之為「投射性認同」,其實就是「期望效應」。
他愛的還是她
相愛七年,出現溝通障礙,為了窺探他的內心想法,她以「陌生女子」的身分與他網聊,結果,他愛上了這個「陌生女子」。她寫了一篇《一場啼笑皆非的遊戲》,發表在媒體上。媒體編輯請我來評價。
她為什麼要窺探他的內心想法?她想窺探他的什麼想法?我猜想她一定能夠說出一大堆理由。而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她懷疑他不愛她了,擔心他會愛上別人。結果,遊戲證實了她的懷疑和擔心。
一種懷疑或擔心,如果被證實,就叫直覺;如果被證偽,就叫猜忌或疑心。有的人說自己直覺很準,我不相信。有些所謂的直覺,其實是猜忌,因為很強烈而使人捕風捉影,最終導致判斷失誤,向猜忌的方向偏移。另外,一個人如果把猜忌當成直覺投射給別人,對方可能會被投射性認同,最終做出符合猜忌的事情。一個人如果「直覺很準」,只能證明他有很強的投射性認同,氣場很強,很容易影響別人,使別人接招。
(相關報導:
深愛人夫無法自拔,該怎麼打醒?名律師用「渣男」張無忌這句「警世名言」告誡全天下小三
|
更多文章
)
投射性認同到底是透過什麼方式產生作用的?一般認為主要是透過暗示。一個人有了疑心,就會自我暗示,最後疑心變成信念。當一個人堅信某人是什麼樣的人時,就會向對方發出暗示,對方接受了暗示,以為自己是這樣的人,最後真的變成了這樣的人。
除了暗示,有的人還用「明示」,就是直接告訴對方,他是什麼樣的人,他會做出什麼樣的事。反覆講,這些話進了對方的腦子,把對方「洗腦」或「催眠」了,就會直接影響他的行為。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設下圈套,引誘對方上鉤,文中的她就是這樣做的。她化身為「陌生女子」,主動找他聊天,關心他,理解他,投其所好,他很快就上鉤了。她本來就是他的妻子,對他瞭若指掌,想投其所好非常容易。接著,她分別以真名和「陌生女子」的身分同時跟他聊天,「測試一下」他會不會欺騙自己,結果,他不但欺騙了她,還在「陌生女子」面前詆毀她。
我最後這樣評價:其實,「陌生女子」就是她自己。「陌生女子」是她人格的一部分,是她的一個人格面具。當年,很可能就是這個面具吸引了他,才會有七年的戀情。但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這個面具漸漸退居幕後。於是,他發現她不再那麼可愛了。他們的關係漸漸冷淡,溝通越來越困難,最後變成互相折磨,雙方都難以忍受。於是,她的棄嬰面具被啟動。她擔心他移情別戀,認定他會移情別戀,甚至「希望」他移情別戀。為了證明他會移情別戀,她化名「陌生女子」引他上鉤。然而,在虛擬空間裡,這個人格面具出現在他眼前,重新激起了他的熱情。這說明,他愛的仍然是她。
用進廢退的面具——面具轉移
假設有一個人,他有一個懶人面具,如果遇到一個比他更懶的人,他的懶人面具會轉移到對方身上,自己變得勤快起來。他彷彿找到了一個替身,把自己的懶人面具「出讓」給了對方。有一次上課,一位學員說他本來很喜歡攝影,平時出去玩,他總是主動擔任攝影師的角色。後來認識了一個新朋友,也很喜歡攝影,而且攝影水準比他高。從那以後,他就很討厭攝影了。
有一位女學員,自己被人欺負的時候只會自認倒楣,如果看到別人被人欺負,她就會打抱不平。這是因為,自己被人欺負的時候,她的「被欺負者面具」被啟動;別人被人欺負的時候,她的「被欺負者面具」投射給了別人,自己變成了「俠女」。電影《金陵十三釵》裡的約翰是一個「小人」,當他遇到比他更壞的人(日本兵)時,他的壞人面具沒了,一下子變成了「聖人」(神父)。
福爾摩斯和莫里亞蒂
福爾摩斯聰明絕頂,而他身邊的人都傻裡傻氣,包括華生和警長。這是因為他把「傻子面具」轉移給了別人,使「聰明人面具」得到強化。福爾摩斯正義感極強,他的對手都是十惡不赦的罪犯。這是因為他把壞人面具轉移給了別人,使好人面具得到強化。在他的對手中,莫里亞蒂教授堪稱一絕。他的聰明才智不亞於福爾摩斯,而他的邪惡與福爾摩斯的正義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們真是一對冤家對頭。他們鬥過好多回合,都不分勝負,最後在打鬥的過程中雙雙墜入深淵,「同歸於盡」。
(相關報導:
深愛人夫無法自拔,該怎麼打醒?名律師用「渣男」張無忌這句「警世名言」告誡全天下小三
|
更多文章
)
當一個面具被投射出去之後,這個面具的能量就得到了釋放,基本上沒有「能力」再擔任主導面具了,這個面具彷彿在人格結構中消失了。這種現象,與其說投射,還不如說「投送」,送給了別人,自己就沒有了。投射是複製,投送是交換。投射是分享,投送是饋贈。對方接受了饋贈,就成了「我的替身」或「另我」(另一個自我)。
「冤家對頭」一詞常常被用來形容矛盾性依戀,兩個人關係很密切,但又衝突不斷。兩個人關係近了,難免會發生衝突,所以關係密切的人都是冤家對頭。福爾摩斯和華生是冤家對頭,神探亨特和他的女搭檔麥考爾也是冤家對頭。
冤家對頭有時候不是兩個人,而是一組人,例如唐僧師徒。有人說,唐僧代表超我,孫悟空代表自我,豬八戒代表本我,三個人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人。也有人說,豬八戒代表生理的需要,沙僧代表安全的需要,白龍馬代表歸屬和愛的需要,唐僧代表尊重的需要,孫悟空代表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人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這已經不是轉移,而是「瓜分」了。
在日常生活中,轉移非常普遍,家庭治療稱之為「互補作用」。在家庭裡,一個人越強,另一個人越弱;一個人越勤快,另一個人越懶;一個人要管,另一個人就不服管;一個人追,另一個人則逃。
作者介紹│黃國勝師從中國醫學心理學之父李心天,擅長精神分析,致力於心理治療的本土化,創建「超越療法」和人格面具技術,已出版多部專著。2005年開始涉足團體治療,把人格面具技術融入團體治療,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格面具團體治療」,2015年6月創建「國際人格面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