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政府2025綠能轉型,推動迄今4年,地熱發電至今只有台東知本泓泉溫泉度假村,利用溫泉水溫差成功裝置30kW的發電機組;相較於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引進國際團隊的遍地開花局面,地熱發電卻是官方與民間互相指責的局面。反核學者高成炎組成的地熱團隊,批評中油、台電為首的「國家隊」態度消極;能源局對於民間業者,長年以來透過小型業界能源科專計畫領取探勘補助,也存在某種程度的不信任,擔心這些政府補助開鑿的地熱井,最後變成了民眾泡腳的溫泉井。
台灣地熱發電推動速度緩慢,立法院2018年審查106年度總預算時,對於能源局引導民間或國營事業,投入地熱探勘情形,除台電辦理綠島地熱發電機組試驗性計畫,已完成地質調查發包工作外,其餘申請案件多未有具體成效,對此曾要求經濟部提出檢討報告。
據了解,由於民間業者當時對於經濟部,積極扶植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的同時,未能提供地熱發電足夠的獎勵措施,經濟部後來除了調高地熱發電之躉購費率之外,也修訂《地熱能發電示範獎勵辦法》,將獎勵金額上限自5000萬元提高至1億元。
針對業界反映環評冗長及水權保障不明部分,經濟部當時協調環保署,將環評的門檻,放寬為「裝置容量1萬瓩以上,抽取溫泉每秒抽水量0.02立方公尺以上」,才需進行環評。經濟部同時調降溫泉取用費,溫泉水每立方公尺6元計算,若發電用水量回注地層達90%以上,每立方公尺降為0.5元計算,回注率70-90%,每立方公尺降為1元;回注率50-70%,則以每立方公尺3元計算。
「地熱不如風電受重視!」高成炎直指政府制度偏差阻礙推動
不過,部份民間業者對於能源局措施並不領情。「蘭陽地熱」創辦人高成炎先前就透過媒體投書,批評能源局審查過程諸多延宕,「我在利澤的深層地熱試驗性計畫核准了30MW。我淺層地熱申請了3個試驗性計畫,一個在土場、一個在仁澤、一個是金崙,然而土場的試驗性計畫直接被能源局審查委員駁回;而仁澤的試驗性計畫雖然是通過了0.5MW,當我們要執行時,林務局卻殺出一個要由學校單位來執行的說法;金崙地區的5MW的試驗性計畫,由於審查委員對當地的不夠了解,已經拖了超過半年了卻還沒有下落。」
高成炎在媒體投書直指,「與風力發電相比,尤其是海上風機相比,更顯得地熱發電的困境及不受政府重視。海上風機在政府全力推動下,可以1年之內通過8個環評案,海上風機加起來已超過12GW,是目前這2個地熱案的6000倍大。那麼在這種偏差的制度設計之下,台灣的淺層地熱又如何推動得出去呢?」
(相關報導:
全民電廠遊走灰色地帶!政府補助1億「還不夠」 地熱業者募資引關注
|
更多文章
)
針對地熱開發,反核學者高成炎(中)曾以投書媒體,批評能源局審查緩慢。(資料照,顏麟宇攝)
對於台電與中油二家「地熱國家隊」民間地熱業者也有諸多不滿。高成炎先前曾點名台電子公司台汽電與結元公司,在2016年標下宜蘭清水地熱的BOT案後,連舊電廠廠區的挖井工作都啟動,「像清水地熱BOT得標的台汽電公司是半官方色彩,對能源局來講這是應該加以積極輔導的『自己的孩子』,雖然該公司到目前為止根本就沒有什麼發電機組設備。」
地熱推動「很消極」?能源局:台灣地質環境複雜,評估耗時
針對民間業者批評地熱「國家隊」推動態度消極,能源局官員強調,台灣的地熱BOT案件,之所以需要耗時3、4年進行先期評估,主要原因是台灣的地質環境比較複雜,必須等到相關資訊較完整後才能進行開發;以金山硫磺子坪地熱BOT案為例,陽明山的溫泉水酸性較強,地熱井的鑽井設備必須具備較強的抗腐蝕性。能源局官員表示,之所以將宜蘭利澤與清水2個地熱案場,交給中油與台電規劃,並不是因為2家公司代表「國家隊」,主要是基於地熱發電開發初期,可能會遭遇較多不確定因素,因此希望由國營企業衝在前面,讓後續的法規技術能夠更明確。
「業者還是先燒自己的錢!」王守誠:能源局補助帶動效果有限
台灣地熱協會秘書長王守誠表示,能源局修訂《地熱能發電示範獎勵辦法》之後,雖然已經提高民間業者投資意願,但這項辦法是能源局先給最多不超過1億元的額度,業者先用自己的錢做,等到地熱井探勘失敗了,政府再補助5成的開發成本,這樣的補助辦法,民間業者而言仍面臨很大資金壓力,如果沒有大企業注資,小公司是活不下去的;金山硫磺子坪BOT案是將捷建設投資,基本上,都是先燒自己的錢。
王守誠說明,地熱井探勘風險很大,即便是地熱發電相對成熟的印尼,當地業者也要鑽5個井,才能克服上述風險問題。5口井是國際上的『學習曲線』門檻,以一口井國內報價超過1億元計算,20MW的地熱開發案,即便政府補助前期探勘費用1億元,要完成20MW的電廠開發,至少也要花30億元。因此,地熱發電產業規模很關鍵,有一點像離岸風電產業。
王守誠指出,政府2025年的再生能源願景,針對地熱部分僅匡列200MW,之所以匡列這麼少,主要原因在於經濟部決策高層認為地熱開發風險很高;號稱地熱「國家隊」的中油,只有1個鑽井隊,目前要招募第2個鑽井隊,過程也很不順利,因此除了宜蘭土場的案子之外,沒有能力接其他的案子。
針對地熱開發,台灣地熱發展協會秘書長王守誠指出,雖《地熱能發電示範獎勵辦法》能提高投資意願,但業者仍面臨很大資金壓力。(資料照,取自王守誠臉書)
然而,同樣是地熱資源豐沛的國家,土耳其、肯亞等國地熱產業,過去幾年卻能夠以每年100-200MW的開發速度成長。王守誠表示,這部分主要是靠吸引外資投資來,台灣地熱產業的問題,在於開放過程不像離岸風電決策這麼明快與開放;地熱開發因為都在陸地,牽涉到的法規相當較多,審核流程也走很比較長,對國際投資人的吸引力自然不夠。
泡腳比發電好賺?能源局對地熱開發「有隱憂」
能源局對於地熱開發,也有部份疑慮。據了解,台灣不像紐西蘭等國家地廣人稀,很多地熱開發案場,都是位在風景區旁邊,金山硫磺子坪BOT案就是最好的例子,業者送申請案進來,能源局除了要考慮開發成本之外,還要顧慮到環境衝擊,「公部門擔心業者拿地熱開發的示範計畫名義,向政府申請一堆補助,結果到頭來卻發現,地熱井沒有辦法發電,最後溫泉水拿來泡腳!」
位於新北大屯火山地熱「金山硫磺子坪地熱示範區」27日舉行開鑽典禮,新北市副市長吳明機、將捷集團林長勲總裁、經濟部能源局簡任技正廖士煒及國有財產署署長曾國基出席。(取自新北市政府網站)
業界人士表示,「泡腳比發電好賺,政府其實很擔心業者拿地熱開發做幌子,開發溫泉旅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