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意志力,也能養成不知不覺每天都想跑步的習慣:《習慣力》選摘(1)

跑步習慣的養成,作者指出,目的和獎勵對於偶爾跑步的人似乎很重要,它們幫助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養成有益的習慣。(示意圖/acworks@photoAC)

我們百分之四十三的行為都是習慣!了解習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就能學會如何養成好習慣、破除壞習慣。透過CH3「跑步的人在想什麼?」的例子,了解自動化的習慣成本低廉,可以幫助我們毫不費力的改變。

意志力的假設一開始就出錯

為什麼下定決心改變,甚至開始去做對的事情,是那麼簡單—但持續下去卻又那麼困難?我身為研究者、同時也是年輕一輩的教授,看過身邊幾個最有毅力、最有才華的同事在這個難題裡掙扎,他們想要達成目標,展開有趣的計畫,卻無法這個高度鬆散的大學環境之下,達成持續做出成績的挑戰。

我認為,意志力的假設一開始就出錯—但從許多方面來看都是合理的錯誤,當我表妹決定減肥,或者當你決定轉換跑道的時候,感覺上最重要的任務已經完成了。這個世界嘈雜又混亂,阻礙我們做出重要決定,我們多半等到不得不時才會做出決定,因此,下定決心感覺就是一大成就。我們減了幾磅,換了幾份工作……然後,速度越來越慢。意志力不是問題所在,如果你幾個禮拜後問我表妹還想不想減肥,我敢說她一定說「想」(雖然可能會稍有遲疑)。

然而,人生中也有執行控制應付不了的事情,而且,如果每次行動前都要先思考,那是非常沒有效率的生活方式。我稍後會再回來討論這一點,不過,你能想像你每次都得「做出決定」才去得了健身房嗎?每天都得重新點燃如同第一天的熱情,實在太折騰自己了。你得強迫自己的心智重新經歷第一次決定上健身房那個令人精疲力盡的過程,重新考慮自己需要上健身房的所有原因—而且,我們的眾多心智之間極度不理性地對立,因此,你還會想出一大堆不去的理由。每次如此,每天如此,這就是決策的運作方式,你會一直陷於沉重的精神壓力,無暇思考其他事情。

我們要探討的是心智中的其他部分,這些部分特別適合建立重複的行為模式,也就是習慣。習慣適合自動進行,而不是像決策那樣,每次都要來一場嘈雜、對立的辯論。《習慣力》還會提到,我們生活中已經包含了許多自動進行的部分—那些你可以放手讓它們進行得簡單又孜孜不倦的部分,用它們來完成重要且長期的目標不是很棒嗎?跳過辯論大賽,直接執行,這就是習慣的功用。

百分之四十三的行為都是習慣

在學會如何養成好習慣、破除壞習慣之前,我們必須了解習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一個有趣的發現是,有百分之四十三的行為是出自習慣,不假思索就能進行。幾乎所有事情都受習慣的影響:百分之八十八的日常衛生行為,像是洗澡和穿衣,都是習慣動作。百分之五十五的工作事務是基於習慣。而舉重、跑步、運動等—約有百分之四十四是習慣成自然。休息、放鬆、坐在沙發上—約百分之四十八都是習慣。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習慣「不是」需要意圖和思考的行動。我們知道,反覆做同一件事會重新組織大腦活動。我們也知道,習慣占有優勢,一旦遇到熟悉的情境,它能馬上指引我們的行動。然而,我們還是不清楚,當人們出於習慣而行動時,心中到底是怎麼想的。 (相關報導: 在50公尺高屋頂上飛簷走壁!來自法國的極限運動「跑酷」,刺激特技穿梭都市叢林。【影音】 更多文章

跑步的人在想什麼?

有跑步的習慣,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為了解這一點,我們找來一群杜克大學的學生,當中有人經常跑步,會固定到同一個地方慢跑,有人偶爾才跑或根本不跑。在來到實驗現場之前,我們先請每個人寫下能代表他們跑步地點)如果他們跑步的話(的幾個字詞,許多人寫「森林」,因為他們校園周遭是一大片樹林,還有些人寫「跑道」和「體育館」。受試者同時也寫下能代表他們跑步動機的字詞)如果他們跑步的話,像是「放鬆」、「體重」和「健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