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彼此心意無法相通?:《夫妻這種病》選摘(5)

如果沒有辦法理解彼此的心情,兩人的關係就會漸行漸遠。(圖/bigbirdz@flickr)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到丈夫快回到家的時間,亞夕美的胃就彷彿有重物沉沉壓著。大兒子還小的時候,她還很期待丈夫回家的時刻。但是,近來每當疑似丈夫的腳步聲一接近,她的心情就沉重無比,全身都僵硬起來。

數不清多少次她都覺得再這麼下去不是辦法,努力設法想去改變這種狀況。試圖和丈夫多溝通,想要增進彼此的了解。亞夕美的願望,應當不是強人所難,也並非奢求。只不過是希望和丈夫弘毅,如一般夫妻地交談、彼此傾聽、無論好事壞事都能分享,兩人一起度過難關。

對丈夫的漠視身心俱疲的妻子

事實上,兩人在結婚以前,她曾以為弘毅是能夠建立這種關係的對象。雖然弘毅不是個健談的人,但總是會專注地聽亞夕美說話,給她適當的建議。令她覺得弘毅雖然沉默寡言,即使不太喜歡閒聊,但重要的事總能清楚地傳達給她。

結婚之後通常也是亞夕美說得多。彷彿等待丈夫回家已經等到心焦如焚般,她總是把一天家裡發生的事鉅細靡遺地告訴丈夫。而弘毅也從來沒有嫌妻子囉唆的模樣,總能耐心聽她傾訴。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弘毅在亞夕美說話時,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心不在焉,有時甚至露出一臉鬱悶的神情。而且,在亞夕美希望他能傾聽、給她支援時,弘毅卻把臉別過一旁。

其中的分界線,大概是她開始為小兒子煩惱的時候吧?當小兒子確診是發展障礙時,亞夕美竭盡全力地去尋找各種管道諮商,希望能夠找到改善的辦法,也定期帶孩子接受治療。即使這麼積極地尋求解決,心裡仍會無法接受現實,看到孩子比其他孩子成長遲緩時,無處可發洩的情緒,讓她的心情起起伏伏。怨嘆及抱怨遠遠多於報告孩子進步的情況。能夠傾聽亞夕美心聲的對象,只有丈夫弘毅,她以為丈夫當然可以包容,為她分擔。

然而,弘毅的反應卻完全與亞夕美的期待背道而馳。好不容易盼到丈夫回家,開始向丈夫訴說幾乎快爆炸的滿腹心事時,他的反應卻和亞夕美期盼的完全相反──丈夫立刻拉下臉,一一推翻了亞夕美的努力與做法,彷彿事不關己般地冷言冷語,最後,甚至就像一切都是亞夕美的錯般開始責備她。但亞夕美不過是希望丈夫能夠聽她說,為她分憂解勞。

即使並非如此,自責且深受無力感折磨的亞夕美,仍然因為丈夫說出口的言語而受傷。然而,能夠商量的人只有丈夫,她希望丈夫能夠站在孩子父親的立場,了解孩子的狀況。即使弘毅背過身去不理她,亞夕美仍然糾纏著絮絮叨叨。但是,丈夫卻露出更不悅的表情,一逕地喝著啤酒,並未專注地聽她說話。

丈夫的態度讓她火冒三丈,她怪丈夫:「為什麼你不願意好好聽我講呢?難道孩子的事跟你無關嗎?」丈夫惱羞成怒,蠻不講理地對她說:「就是因為妳這麼歇斯底里,才會沒辦法教好孩子!」丈夫對她的粗暴言語已成了家常便飯。

可能是這些狀況的緣故,曾幾何時,孩子們也開始討厭他們的父親。冷靜下來後,亞夕美盡可能不在孩子面前說弘毅的壞話,卻再也拂不去對於丈夫的失望與憤怒。 (相關報導: 重整衣櫃,丟掉各種捨不得!于美人:斷捨離唯一原則,沒有 output 就不要 input 更多文章

但站在弘毅的立場,他也有話要說。弘毅在公司剛晉升,承受著龐大的責任及壓力。他原本就是技術人員出身,並不擅長領導部屬、職場上的談判,但這些事也不能老是掛在嘴上。弘毅雖然很少在家抱怨公司的事,但內心為了工作已經飽受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