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荷爾蒙藥物在現代醫學臨床上的運用廣泛,惟健保署資料庫統計,2017年國人女性荷爾蒙藥物用藥人數近百萬,較5年前成長了近1倍!醫師分析,國內女性普遍晚婚晚育,導致原發性經痛發作時間延長;又女性意識抬頭,即使是嚴重的子宮肌瘤及內膜異位症,多數現代女性寧可耐心接受女性荷爾蒙藥物治療,也不願輕易接受子宮或卵巢摘除手術,在在都成為國內女性荷爾蒙藥物用藥人數急速攀升的原因。
顧名思義,女性荷爾蒙就是女性進入青春期後,體內為繁衍後代作準備而大量分泌的一種化學物質。然過猶不及,主要包括雌激素與黃體素的女性荷爾蒙,雖是促進女性乳房發育、子宮內膜成長,以及令育齡婦女骨盆變寬、體脂肪增加的要素;惟醫學臨床發現,過多的女性荷爾蒙額外補充,也可能會增加乳癌、子宮內膜癌、血栓,或膽結石形成的機會。
正因女性荷爾蒙的存在對於女性而言,有著「兩面刃」的巨大的影響,因此,所謂的女性荷爾蒙藥物除了正向補充,亦可透過合成的雌激素藥物,或針對女性體內特定器官女性荷爾蒙的接收器給予拮抗劑,藉此對患者體內的女性荷爾蒙分泌量,進行調控甚至阻抗的動作,進而達到助孕、避孕,以及治療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各項女性癌症的目標。
年輕族群占比最高 銀髮族僅為其12分之1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荷爾蒙藥物均為醫師處方藥,而根據健保署資料庫統計,近年國內女性荷爾蒙藥物使用人數激增,2017年最新統計已達96萬0711人,較2012的50萬3066人,不過短短5年間,便翻倍成長了近1倍之多。

又依不同年齡層分析,國內以年輕患者(其中包括女性,以及極少數有變性等特殊需求的男性),使用女性荷爾蒙藥物的比率最高。最新統計指出,國內15~30歲者,平均每百人中就有14.4人在使用女性荷爾蒙藥物,接下來隨著年齡增長,女性荷爾蒙使用率遞遞;到了65歲以上,國人服用女性荷爾蒙藥物比率每百人僅1.2人,是年輕族群的12分之1。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台灣女性癌症協會理事長曾志仁表示,女性荷爾蒙藥物對年輕女性的幫助範圍相當廣泛,從到助孕、避孕、治療女性癌症,一直到對付「痛起來要人命」的原發性經痛,都需要醫師處方相關藥物的協助,才能提升生活品質。
很多小女生因經痛所苦,有時就連吞止痛藥都無法擺脫那種腹痛如絞的痛楚時,可能都曾聽婆婆媽媽說過:「想擺脫經痛最好的法子,就是快找個婆家、生個孩子。」然而有趣的是,這竟不止是婆媽的經驗之談,還是有醫學根據的呢!

原發性經痛「只進不出」 晚育用藥人口增
曾志仁解釋,所謂「通則不痛」,多數原發性經痛都是因女性生理期經血無法順利排除所致;而女性懷孕生子的過程,會將子宮體及子宮頸自然撐大,故產後女性經血排除多較產前順暢許多,經痛症狀也會大幅緩解。
曾志仁認為,近年國人尤其年輕女性對女性荷爾蒙藥物的需求大增,與育齡婦女晚婚晚育情況越演越烈,有絕對的直接關係,「因為沒生或不生,就是會令有原發性經痛困擾女性的病程不斷延長。」需要女性荷爾蒙藥物調解經痛患者人數長期「只進不出」,自然使得用藥人口大增。

女性意識抬頭 用藥大幅取代侵入性手術
此外,醫學臨床研究證實,育齡婦女罹患子宮肌瘤或子宮內膜異位的機率偏高,以國內女性為例,子宮肌瘤與子宮內膜異位患者合計推估就有至少逾80萬人,占整體15~65歲育齡婦女比率約30%。而過去部分婦產科或外科醫師可能也會主張,只要確定不再有生育需求,對於反覆發作的子宮肌瘤與子宮內膜異位患者來說,接受卵巢或子宮摘除手術,亦不失為一勞永逸的治療方式選項。
然而現代醫學資訊發達,加上新時代女性意識覺醒,在多數姊姊妹妹們心中,卵巢、子宮、乳房等器官絕不只是生育的工具而已,更是女性自我認同的重要特徵,就算是為了治療疾病,除非萬不得已,也不是隨便說捨棄便能輕易捨棄的。 (相關報導: 最強「奪魂鋸」!心血管疾病年奪逾5萬條人命 2016年首度超越癌症 | 更多文章 )

影響所及,曾志仁強調,近年國內各大醫院,尤其是在都會區的醫學中心,即使面對反覆發作的子宮肌瘤或子宮內膜異位症,在越來越多女性患者都能主動與醫師進行治療方案討論,甚至直接表達希望保留卵巢、子宮等重要女性器官意願的前提下,藥物治療已全面且大幅取代高侵入性的外科手術,女性荷爾蒙藥物扮演角色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自是不言可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