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詐騙問題日益嚴峻,不僅造成龐大的財產損失,追回被騙款項的機率也遠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根據來電辨識軟體Whoscall開發商Gogolook和全球反詐騙聯盟(GASA)於2023年共同發表第一份「亞洲詐騙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台灣因詐騙造成的財損金額佔GDP的比例高達近1%,位居亞洲之首,且受騙者平均財損高達新台幣3.7萬元,同樣名列已開發國家第一。更令人憂心的是,錢一旦被騙走,追回率僅有13.9%,大幅落後日本的28.4%和新加坡的24.7%。這不禁讓人質疑,台灣在防堵詐騙的金流方面,是否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根據調查報告,雙北地區是詐騙熱點。新北市以2,635件案例及13.96億元財損位居全國之冠,而台北市雖然案例數(1,764件)不及台中和高雄,但財損金額(13.20億元)卻排名第二高,顯示雙北地區無論是受害人數或財損金額都非常高。
困境一:銀行防線難擋進化詐團 金流轉移速度驚人
銀行體系作為防堵詐騙的第一道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卻面臨詐騙集團快速變化的挑戰。詐騙集團的手法層出不窮,一旦發現某個帳戶被列為警示帳戶或被銀行攔截,便能立即啟用事先準備好的數個替代帳戶,將資金快速層層轉移,轉帳次數甚至高達八、九個層級,讓警方難以有效追蹤和徹底封鎖金流。
刑事警察局預防科長林書立無奈指出,相較之下,英國之所以能成功阻詐,關鍵在於金融機構間建立了跨銀行資料共享機制,能更快速地追蹤可疑金流並及時攔截。然而,台灣現行的法規限制,連最基本的警示帳戶資訊要做到跨銀行間的即時互通和聯防都難以達成,這無疑削弱了銀行體系的聯防能力。
困境二:警示帳戶量激增 偵測與攔截未能跟上腳步
諷刺的是,台灣金融機構的警示帳戶數量在2024年已激增至14.9萬戶。這龐大的數字反映出詐騙集團的活躍程度和帳戶輪轉速度,也顯示雖然有帳戶被識別出來,但整體金融體系似乎未能及時、有效地在款項轉出前就將其攔截。這代表詐騙集團的「進化速度」已經超越了現有金融防線的「反應速度」。如果銀行之間的聯防機制無法有效打通、形成合力,詐騙集團只會更加猖獗。
困境三:缺乏交易猶豫期 匯款瞬時消失追回渺茫
放眼國際,許多國家已採取更積極的措施保護民眾財產安全。例如,澳洲和英國就設立了所謂的「PENDING」(待查)機制,為可疑交易設置一個「延後交易猶豫期」。當受害者將款項轉入被標記為可疑的帳戶時,這筆匯款不會立即到帳,而是會進入一個待確認的狀態。這樣的緩衝期,讓受害者有寶貴的時間冷靜思考、聯繫親友或警方,確認自己是否真的遭遇詐騙,從而在資金被迅速轉移前阻止損失擴大。
然而在台灣,現行的金融系統缺乏類似機制。一旦電話掛斷、轉帳完成,資金幾乎是瞬間就會從受害者的帳戶中消失,進入詐騙集團的金流網絡,導致款項幾乎無法追回。這種資金瞬間轉移的特性,讓詐騙集團有機可趁。面對國際間已經實施的更具防堵效果的金融革命,台灣是否已經準備好進行必要的法規鬆綁和系統升級,以建立更安全的金融交易環境,有效保護民眾的財產?這將是未來打詐工作必須正視的關鍵課題。 (相關報導: 台灣又有最新詐騙手法!「77萬積蓄一夕消失」錢全領不出來,這些平台很多人愛用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