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時尚與電商熱潮推波助瀾下,台灣舊衣回收量逐年攀升,但價格卻持續探底,業者苦撐邊緣,直言「幾乎快靠政府補貼才能撐下去」,這門昔日賺錢的生意,如今已成利潤稀薄的夕陽行業。
舊衣回收量創新高!價格卻腰斬
根據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統計,2023年全台舊衣回收總量約達8.2萬公噸,其中約3.5萬公噸流向內外銷二手市場,另有2.8萬公噸轉作擦拭布或填充料,約1.4萬公噸被製為固體再生燃料(SRF),其餘0.5萬公噸送往焚化處理。
新北市舊衣回收量成長最為明顯。新北市環保局表示,截至去年,全市回收箱數量達2380個,總量自2021年約4700多公噸,兩年間暴增至近7800公噸,創歷年新高。
然而,回收價格卻不升反跌。業者指出,疫情前,每公斤二手衣外銷價格可達3至5元,現在卻僅剩1至2元,且仍未回到疫前水準。甚至有業者透露,未經分類的舊衣「原料」如今只能以每公斤6至7元賣給同業,遠低於15年前每公斤15元的高點。
成本墊高、品質要求提升 回收變成賠本生意
「當年是門好生意,現在幾乎成了賠錢貨。」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經營舊衣回收業超過40年的湯劍雄感慨,早年台灣經濟起飛,二手衣供應中國市場大受歡迎,甚至形容「賣一個貨櫃就能賺兩個貨櫃」。
但近年出口市場轉向東南亞、非洲,利潤卻大不如前。冬衣多外銷至孟加拉、巴基斯坦,夏衣則流往菲律賓,品質次等的才送往印度等地。
然而,市場對品質要求越來越嚴格。台北市一名回收商坦言,如今不僅外銷價格低迷,連運輸成本也不斷墊高,加上若衣物無法成功轉售,還得自掏腰包送焚化處理,最終反成「虧本買賣」。
環境部:將推動再生利用
環境部指出,舊衣再生利用之所以困難,主因在於現今市售衣物多為混紡材質,現行回收技術無法有效分離,導致無法重製為原料循環使用。此外,全球二手衣需求下滑,加上人力與處理成本上升,讓整體回收產業壓力沉重。
為此,環境部計畫推動智慧分選設施,以提升材質辨識與分類效率,同時鼓勵服飾、百貨業者加入舊衣回收體系,從源頭減量並強化再利用率。
官員也指出,未來將加強發展纖維再生產品,如將廢衣轉製為「衣纖木」、再生家具等,並擴大推廣將其作為SRF固體燃料能源化再利用,拓展新出路。
快時尚陰影下的回收困局
從衣物未穿就被丟棄、回收廠人力吃緊、再生技術跟不上潮流,到整體出口價值跳水,台灣的舊衣回收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挑戰。昔日獲利豐厚的「綠金產業」,如今卻步步走向「補貼維生」的窘境。未來舊衣如何「重生」,恐怕得靠政策、技術與市場三方合力破局。
(相關報導:
全台最大「機器人量產基地」在這裡!房價還在1字頭,1類屋入門門檻低
|
更多文章
)